老式投影仪、作文批改手记、师生荣誉奖章……在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有2间特殊的展厅,这便是学生博物馆、教师博物馆。以收集并陈列师生日常学业、课业成果的方式记录学校发展、变化的点滴,是二中亦庄学校的一个既暖心又创意之举。
文化:百件展品秀师生风采
作为一所建校18年的学校,二中亦庄学校正值意气风发时。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学校的成长轨迹,成为这所“青年学校”的新意之举。于是,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便于2015年4月应运而生。
在这两间相对而建的展厅内,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到的小物件成了馆藏之宝,既能勾起学校师生的暖心回忆,引得莞尔一笑;又记录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成长点滴和收获,激起正能量。据校长办公室主任侯萱介绍,目前,教师、学生博物馆内大小陈列展出了上百件师生物品,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现任教师或学生。比如,教师曾用过的老式录像设备、投影仪;教师备课教案、著作等;还有学生的获奖照片、3D打印作品以及4套以上的历届校服款式……当看到在教师博物馆中展出的老师曾为学生做出的作文批改手稿,不免心生敬佩。
这些或有年代感、或具时效性的馆藏展品,是师生成长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学校发展的宝藏。这也是学校建成教师、学生博物馆的初衷:“立体呈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鲜活生活,感谢他们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同时,这也是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尊重,更激发了教师内心对职业的认同。”侯萱说。未来,这2间暖心博物馆还将继续扩充,收纳师生物品,用它印证学校发展的一个个足迹。
课程:自上而下灌溉“学科养分”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二中亦庄学校利用自身一贯制办学优势,在校内探索“横纵交错”的课程改革措施。横向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整合的方式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纵向贯通上下年级,在语、数、英等国家课程中采取自上而下设计教育教学思路的方式,将12年学习所需具备的能力提前传导到低年级。
据校长助理焦艳玲介绍,在横向打破学科壁垒方面,本学期学校尝试不同年级的长短课时安排:一至二年级安排30分钟短课,进行生活技能等类型课程的讲授;三至六年级安排60分钟长课,进行阅读等课程的学习。每周五下午3节课,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小学段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礼仪课程等内容的学习;中学段学生以主题研究的方式,针对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学科的任务完成,比如本月是“长征月”,学生需要分别完成语文的征文活动、历史的博物馆之行等;高学段学生则开展研究性学习,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由教师指导完成。
在纵向贯通上下年级方面,学校将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教研、制定教学目标。“比如,我们发现自然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具备观察与发现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从一年级开始在自然学科中侧重这一能力的培养。”在贯穿年级教学的背景下,这也要求学校调整教师教研配置,未来,学校将分别组成课程、学科核心组,并构建小、初、高课程组共同备课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