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九中学:做好区域内龙头学校

2016-11-10 08:2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始建于1946年的北京市第九中学,今年迎来了它的第70个生日。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品牌老校,以其颇具特色和优势的办学体系早已成为石景山区教育一张抢眼的名片。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即将续写新篇章的九中将在新“九中精神”的引领下,将区域内龙头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

博学向上 多样选择助学生成长

在总结过去、放眼未来的基础上,今年,新“九中精神”应运而生。在“博学向上”“博爱向善”“博雅向美”这3个词、12个字中,“博学向上”首当其冲成为每个九中学子必须具备的基本核心要素。

校长林乐光解释:“博学向上,即要求学生肩负国家使命,做有抱负的人。”为助力学生达成这一目标,学校着力充盈自己的课程、教师、实践等资源供给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扎实落实国家课程之外,学校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体验。因为在林乐光看来,多样的实践、体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规划,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唯有个人兴趣、适合度与国家需要三项同时串联,才能真正成就“博学向上”。正因如此,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开设了丰富的综合实践、社会实践课程,寒暑假期间的游学、科技营参观、职业体验等活动在学校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

明年将是北京迈入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元年,九中也早已先行一步,在高中一、二年级开展部分选课走班实验。但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对策,林乐光认为远不止于此,他还有着自己的一份规划。在这份规划中,学校资源将被大限度地再调配。比如,教师将增加“规划指导”属性,向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多样性的规划指导建议,让学生在多样选择中尊重个性、避免盲目;此外,学校还将“海纳百川”地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为满足学生的每一种可能、每一个想法提供实践的平台。回归学校根本属性,林乐光也将目光再次锁定教师发展和学科建设,他透露,今后,将在校内促进教师流动,使每一名教师动起来从而得到更多的发展,让九中名师更多地涌现出来;学校也将重点打造强势学科,让部分学科成为九中的金字招牌。而他的这些规划,无不指向同一个目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博爱向善 志愿服务育阳光心灵

“博爱向善——承担社会责任,做有担当的人。”这是林乐光对这一词的解读,同样也蕴含着学校对九中学子阳光心灵的培育。

在九中,博爱之心是一种可历史追溯的传承。漫步校园时,校门旁的“拓荒亭”首先映入来者眼帘,这是一座以学校历任教师命名的标志性校园建筑。学校副校长武凤鸣介绍,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杨拓荒老师曾在学校任教。在他执教期间,满腔热血扑在工作上,即便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也依旧深深牵挂着九中这片他熟悉的土地。于是,他将自己的大半收入定期捐赠给学校,并设立了“拓荒奖学金”“拓荒助学金”,为九中学子奉献着自己无私的爱。而历经多年,杨拓荒老师的这颗博爱之心在学校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武凤鸣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每天中午都有一个班的学生为杨老师送去午饭,每逢周末,杨老师的家中也时常被学校师生的欢声笑语所萦绕。

活跃在九中的这颗“博爱之心”还远不止于此,志愿服务早已成为师生们的一种习惯和传承。武凤鸣介绍,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师生参与到北京市或石景山区内的志愿服务中,比如师生承担志愿者工作在马拉松中服务已经持续了15年;学校也早已与周边养老院形成固定服务模式,学生们定期走进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欢笑与温暖,其中也不乏大量来自新疆内高班的孩子们。“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会与人为善。”武凤鸣说。

博雅向美 文体浸润营多彩校园

“校园中有学生朗朗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这是林乐光对理想校园的憧憬,它也是九中校园的真实写照。“博雅向美,即希望学生追求人生幸福,做有品位的人。”这所在文体教育方面见长的学校,为“博雅学生”提供了适宜的先天优势环境。

已经成立了30年的金帆舞蹈团以及校合唱团,在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旗帜的同时,更为广大学生供给了艺术养分。学校从普惠式艺术教育入手,面向一个年级3个班开设舞蹈课、面向两个年级开设音乐基础课,将美育教育变为“接地气”的“亲民教育”。去年,学校借助北京市中考政策改革的东风,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开设国戏班。将一批京剧零基础的学生招入学校,通过专业团队的强力打造,让国戏在教室中悠扬传唱、让国韵在校园中飘香。“国戏班的成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学校的美育教育拓宽渠道,同时更让学校多了一个展示的窗口。”林乐光说。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