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早上7点42分,一个载入史册的时刻,中国首颗、世界第六颗由中学生参与研制的卫星“丰台少年一号暨少年梦想一号”成功发射进入太空,一个奇迹由此诞生。而带领这些中学生从最初学习了解卫星,到动手参与卫星研制,直至卫星成功发射上天,孕育这番奇迹的地方则是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
2011年3月,为在广大中学生群体中普及航天科学技术,培养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在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和丰台区政府共同创建了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
东高地科技馆
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落户其中
“发挥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30年来积淀的航天科普特色和品牌效应,目的是建立常态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平台。因此,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落户东高地科技馆。”东高地科技馆馆长张云翼介绍,依托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航天特色实验班、科技特色校和北京市翱翔计划三个渠道作为招生机制,采取“两部一室”,即航天科学技术普及部、航天器创意设计部、航天科学实验室的运作模式,为青少年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舞台。借力航天、天文、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教育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和导师团为资源,指导课题研究,开展相关评审、竞赛策划和辅导活动等,让青少年学生走近科学家、走近科学研究。借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让青少年学生参与航天科学实验,参与航天产品创意设计,提高青少年的航天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依托和对接各类竞赛,为青少年学生参加“金鹏科技论坛”、“设计创意大赛”、“青少年创新大赛”等国内知名的科技竞赛创造条件。
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的创建,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增强,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探索新的办学机制、打破固有传统模式提供深度研究和探索的空间。
据了解,未来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还将设立“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奖”和“培养人才贡献奖”,有效对接各类竞赛和高校自主招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培养早期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十二中
被授予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2011年由北京市教委批准,解放军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授予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称号。
“钱学森班除正常的课程外,每周有2课时的与航天有关的校本课程。”学校何文秩主任介绍,本学年开始,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围绕小卫星研制每周还增加了跨学科综合创新STEAM课程。
据介绍“丰台少年一号暨少年梦想一号”卫星是由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学生与多校学生,在东高地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研究院领导和龚万骢、金声等多位专家的带领下,经过三年多时间研制成功的低轨通讯实验卫星. 通过小卫星的研制,学生们在专家引领下,不仅自主学习了无线电、物理学、化学、工程技术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更激发了同学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创新的欲望。
据了解,早在2012年,第一届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提出研制小卫星的想法,得到余梦伦院士的鼎力支持,余院士亲自带领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制作了小卫星的样星,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和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展示。2014年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同学们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空间站的设计方案,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时至2015年,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卫星搭载实验研究.并向中国探月工程提交了6个太空实验设计方案.同时在钱学森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与多所中学学生合作开展双星计划天地通联与动物保护的研究工作。2016年4月在专家的带领下.正式开展"少年梦想1号"的研制工作.通过几个月的紧张努力拼搏.终于成功发射。
航天中学
打造国家级航天科技教育精品课程
东高地教育集群区域内有着丰富的航天院士、航天专家、科技馆、运载研究院等资源,为集群内学校航天特色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人员基础和资源条件,集群利用雄厚的专家团队到各学校开展工作,指导和培训教师。借助东高地教育集群优势,航天中学“近水楼台先得月”。从2016年4月2日至6月底,北京市航天中学高中物理教师王恩钰带领初三刘天宇、高一刘云诗和孟繁鑫3位学生参与到中国青少年“双星计划”天地通联与动物保护课题活动中来。“每个星期六相约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风雨无阻。”学校副校长徐红介绍,同学们与航天专家“双星计划”A星总设计师韩光煦老师和B星总设计师龚万骢老师以及北京市科普大使、小卫星总指挥金声老师一起研究小卫星计划。
东高地教育集群作为丰台区教育集群发展的试点之一,成立五年来,以共享资源、共创特色、共谋发展、共育英才为发展理念,在教育的软硬件资源上实现了深度的共享,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实现了融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科技课程相关专业的教研活动打通校际差异、在集群内实现了共同发展。作为东高地教育集群的龙头校——航天中学更是获得了首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殊荣。据了解,未来,以航天中学为首的东高地教育集群将在权威专家的引领下,以学生需求为基准、以集群特色为导向、以主题学习为方式生成系列国家级、市级航天科技教育优秀课程,并将建设中国航天文化数据库,包括航天科普图书中心、航天艺术影像中心、航天数字博物馆。
东高地三小
成为首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
作为东高地教育集群中又一所“全国航天特色学校”,学校紧紧抓住毗邻航天运载火箭研究院的“得天独厚”机遇,以科技教育为龙头,开展“时空探索教育”。
普及科技教育,鼓励全员参与,拓宽科技教育渠道。学校将科技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校本课程航天教育列入课表中。学科中渗透科学思想从小学阶段一年级至六年级进行整体构想,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策略:低年级适当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促使其萌发科技意识“幼芽”;中高年级则增添科学调查、实地考察、实际操作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以切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普及的过程中突出层次,学校以“电子与信息”社团为龙头推进精品特色社团打造工程。通过“五个一”即“建设一支队伍、学习一项技能、参与一级竞赛、改善一种条件、完善一种机制”固塔基,分层健壮塔身,选苗子树塔尖,以金字塔建设的方式,进加强“电子与信息”社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在各项全国级、市级科技竞赛中获得组织奖、团体奖项。在全国青少年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中获得短波机上抓超项目团体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全国、市、区屡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