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总布小学:实施仁和教育理念 打造品质文化校园

2016-11-17 08:59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开路东总布小学是2010年7月新成立的一所学校,是在两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新开路、东总布小学的基础上合并而成,是北京市教委授予的百年学校之一。百年历史积淀了百年文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将如何传承文化的精髓,培育独具特色的“仁和教育”学校文化?

校长马长江介绍到:教育的永恒追求是求真求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才,在挖掘学校“仁和”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学校逐渐领悟到孔子“仁”的思想,其落脚点即是“和”,就是要朝“和”的方向健康发展,这里的“和”是一种协调、一种共生共荣的至高境界;“仁”与“和”是有机的统一。仁爱促和谐,和谐促发展。积极构建“仁爱”、“和谐”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发展共赢正是办学理想之所在。因此,学校提炼出了坚持“实施仁和教育,善待每一位教师,接纳每一个学生,倡导‘双赢’”的办学理念,聚焦教育教学质量,以内涵发展、提升品质为主题,以“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学校提升”为追求,树立“目标、责任、服务、质量、创新”五大工作意识,努力培育新开路东总布小学仁和教育特色品牌,创设师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和谐校园氛围,努力办人民满意的精致教育。

■打造“仁和”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品质

“仁爱、和谐、共赢”这六个字归纳提炼了新开路东总布人对学校发展的憧憬。其中“仁爱”是前提,这里的“仁爱”包含了爱学生,教在心灵;爱老师,关注成长;爱自己,塑造人生。教师有爱才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有爱,才能凝聚教育力量。

教师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以崇尚文化自觉为目标,促进教师师德教风的优化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要大力倡导既独立研究又开放合作、既谦虚研讨又理性争鸣、既自成一派又资源共享的教师发展文化。使崇尚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使教师在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具有开阔的精神视野、高雅的文化品位、向上的生活情趣,形成新开路东总布小学“五心”师资队伍:做有境界的老师,倾心教育;做有思想的教师,潜心研究;做有激情的老师,醉心课堂;做有责任的老师,用心教书;做有爱心的老师,真心奉献。

目前学校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的主力军。要切实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优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此学校以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抓手,以“师徒结对”工作为载体,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指导教师和教学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各种形式的磨炼,促使他们迅速成长,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力地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仁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围绕“实施仁和教育,善待每一位教师,接纳每一个学生,倡导‘双赢’”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整洁儒雅的办公文化、丰富多彩的教室文化、异彩纷呈的课间文化。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学校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和谐是关键,事的和谐是核心,物的和谐是保障,景的和谐是窗口,情的和谐是基础。学校注重在“和”字上做文章,努力创设和美的氛围、和睦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环境,达到以和育人的目的。

文以载道,艺以赋质。为满足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特长,学校创办了话剧社团、合唱社团、跆拳道社团、京剧社团等。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以艺术和体育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审美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释放和宣泄。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某些情感获得宣泄,而且正是在这种释放中情感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就不会有卓越的学校。面对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随着市场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不断推进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校长马长江信心十足地说:“学校领导班子要带领全校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厚重的使命感,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通过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设“仁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仁和”教育理念的实施自然少不了课堂这一主阵地。为此,学校将“仁和”理念引入课程中,力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经全体教师的讨论,学校首先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位教师都能努力做到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每一节课,让“仁和”理念在课程中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在尊重原有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重新整理课程体系。”校长马长江告诉记者,“现在课程体系体现‘立足本土,扎根本土,发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方法,实施健康质朴的平民教育,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学识、有技能的普通公民’的新教学思路。”

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无不令人折腰,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力量的象征。近年来,新开路东总布小学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为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艺术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京剧特色教育为抓手,使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举办艺术汇演,作品展览,走进剧院等,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舞台,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厚师生底蕴,体现学校精神。通过学习京剧剧目等相关知识,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进而领略、传承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从特殊的角度理解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底色。

学校将京剧艺术的教育整合在学科的课程中,让全校学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自2014年起,学校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立起联系,聘请专业老师为学校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本着教师有兴趣、有潜质、肯奉献的精神,开始每周一次的京剧唱腔的指导训练。这些老师成为学校首个社团的辅助教师,不仅在音乐课上做普及启蒙工作,更在社团活动中发挥教师的指导效能。学校自2011年起开展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展演活动、“创意节”交流展示活动、“六一”艺术节活动等等都以京剧艺术为载体,给予学生以展示的舞台,使全校师生的艺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校在挖掘课程资源的同时将校本课程筛选、甄别,突出学生的兴趣与技艺的培养,还开设了传统文化类的烙画、风筝、草编以及国学讲座、诵读经典等;体育运动类的羽毛球和武术、跆拳道等;体验类的沟通与表达、生命科学等,这些旨在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实实在在地获得全面而又扎实的艺术技能。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