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K12课外辅导机构教师也将有教师的“名分”。12月1日,首期辅导机构高级教师认证报名将正式启动。由此,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将“诞生”第一批获得教师专业职称的高级教师。
此前,中国教育学会已经发布《辅导机构教师(中小学)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和《辅导机构教师(中小学)专业水平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并依据两个标准建立了初级、中级、高级辅导教师水平评价体系。这表明中国教育学会首次将辅导机构教师纳入专业评价体制当中,并将在教育辅导行业中建立起类似全日制学校教师专业职称体系的教师发展专业平台,为辅导机构提供教师专业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权威认证。
近年来,我国课外辅导行业发展迅速。2015年,K12的教育规模高达2.3万亿元人民币,课外辅导机构教师已经形成了数量巨大的群体。但是,课外辅导教师教学能力良莠不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事实上,各家辅导教育机构对于教师都有各自的考核标准。但是,考核制度大多采取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奖惩性评价,导致辅导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利益驱动,并不利于其专业提升和发展。同时,辅导机构没有公办学校的编制保障,也无法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资质认证,致使辅导机构教师难以产生真正的身份认同和职业成就感。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比,辅导机构教师在政策获取和专业学习交流渠道上存在明显劣势,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的短缺也是影响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中国教育学会依据《专业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的辅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平考评体系更加合理、科学,能够为辅导机构教师群体树立从业行为标准,帮助辅导机构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建立专业发展通道,并通过专业交流活动,提高辅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地位、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专业标准》从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辅导机构教师提出了基本专业要求和基本行为规范。此标准将作为辅导机构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培训、教师管理的基本依据,有利于完善辅导机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促使辅导机构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推动其开展教学创新,不断促进辅导机构教师专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据了解,为保证标准制定的权威性与考评体系的科学严谨性,中国教育学会从我国课外辅导行业现状出发,广泛征询了教育专家、知名教师和课外辅导行业专家等多方意见,并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团的论证,申报了相关专业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