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走进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第二小学,阳光教育让校园里充满阳光: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仅照亮了学生的成长之路,也让学生的生命因此变得丰盈、充实,也让师生有了更多获得感。
课程目标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始建于1960年的酒仙桥第二小学,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历史悠久,教育品质突出的学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先后获得了朝阳区五一劳动奖状、朝阳区美育先进单位、朝阳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朝阳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新时期,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让学生站在正中央,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酒仙桥第二小学选择了课程改革这个突破口。
当前,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学科改进意见,《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的出台到中国版核心素养的颁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立德树人,学校教育不仅承载着学生的成长的希冀,更承担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担。
基于此,酒仙桥第二小学提出了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确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一户家庭享受家校共育的和谐”的办学目标。
阳光教育不能凭空而论,没有课程与教学的支撑,阳光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把阳光教育植根于师生们的心中,并使其根深蒂固,就需要构建阳光课程与阳光课堂,为此,酒仙桥第二小学秉持忠实、创造、智慧的基本理念,做“实”国家课程,做“活”地方课程,做“精”校本课程。通过构建“实、活、精”的学校课程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幸福成长,也由此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在酒仙桥第二小学校长程宏看来,学校的内涵与特色发展,最终体现在构建起一套呼应学校办学理念、关照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体现学校独特优势的课程体系。而今,学校的特色课程已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程建设
三级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学校,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最基层的组织,应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酒仙桥二小,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牢牢抓住育人主线,通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多元的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挖掘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国家课程方面,学校严格按照《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要求,不随意增加或删减学科课程门类,不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使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地方课程建设中,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强调以人为本,使教育能适合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发展,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潜能。”程宏校长认为,校本课程是落实学校办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渠道。对此,学校在体育、艺术、人文、科技、学科拓展等领域,深度开发校内教师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聘请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开发适合学生发展、学生感兴趣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为主要支撑的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多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了学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落实到一线学校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困惑。
在酒仙桥二小,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综合类等四大类23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拓展类课程。例如在艺术类课程中,合唱、管乐、陶艺等课程;科技类包括了科学小试验、电路焊接、航模等课程;体育类课程包括了足球、轮滑、花样跳绳等课程;综合类课程则包括了手工艺品制作、阅读指导、团队游戏等课程。
在拓展类课程的开发中,学校还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在本学期,学校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又挖掘家长资源,招募家长教育志愿者62人,他们根据各自的特长分为5个合作小组,开设手工艺品制作、阅读指导、团队游戏等课程,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家校协同教育进一步深化。
除了丰富的拓展类课程,学校还开发了以社团活动为基础的发展类课程。合唱、手风琴、管乐等朝花社团以及舞蹈、足球等社团向全体学生敞开大门,实现了人人参与活动、共享社团资源的良好局面。
同时,学校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的社团综合展示,第二个学期举行的社团专场展示以及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等,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找到自信,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
在实践类课程中,学校则设置了每月一个主题的主题课程、每月一次的名人课程以及校内外的学科实践课程。学生们带着任务、走进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
学科融合着力“学生发展”
北京市实施的课程计划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北京新的中高考改革也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在酒仙桥二小,学生们每个学期都有不少实践学习的机会,走进北京的老字号、皇家园林、胡同、博物管、名人故居等,开展实践学习。
11月10日,酒仙桥二小将课堂搬进了北京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曹雪芹纪念馆等6个场馆,开展走进老北京传统文化实践课程。学生们带着活动手册,或在细心地听讲解员介绍,或在仔细查阅场馆内的各种资料,或在认真地体验场馆内的各种设施……
程宏校长认为,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对此,学校组织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编写了1至6年级的《走进北京传统文化——学科实践活动手册》,加强跨学科整合,融合各学科内容,注重语言、数学、信息、艺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设置主题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北京传统文化》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共8个主题,每个主题6个内容,分6个学年完成,每个学期完成4个主题,各年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安排主题、时间,家校协同完成。
同时,学校还调整课程结构,保证10%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语文学科增加了学生阅读实践活动:1、2年级每周五安排一节主题阅读,3至6年级双周的周五安排一节“主题阅读”;数学实践活动: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的周四进行,结合教科书上的实践活动,依托学区学科实践活动手册完成。其他学科:每两个月的第二周的周三下午开展实践活动。
而今,在学校的带动下,酒仙桥第二小学的师生开展实践学习已经形成新常态,家长们也自发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开展实践学习。二年级二班家长教师协会会长宋丹丹介绍,教师协会工作就在课下学科延伸学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语文学科通过走进朝阳公园书市,激发亲子阅读兴趣;英语学科通过家长自编自导英语情景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体育学科确定为通过体质健康科学锻炼方法的分享以及每日体育作业的监控,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还设计了关于“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科学类课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保护生存环境。
课程保障
开门办学助力学校发展
酒仙桥瞰都嘉园社区见冬雪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近年来,她经常受邀走进酒仙桥第二小学。通过与学校的沟通,见冬雪所在的社区也成为了酒仙桥二小教育的一部分:社区的志愿者走进学校给学生开设课程,学生带着任务单走进社区开展学习。她的身份也从社区工作人员转变成为了学校建设的参与者。
见冬雪只是酒仙桥二小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的一个缩影。为了保障学校课程的深度,酒仙桥二小还积极挖掘校内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同时聘请专业人士指导帮助教师,挖掘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设置发挥自己特长的校本课程。
学校还积极引进了社区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多方有价值的资源为学生成长服务,根据学校所在区域优势,引进社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社区资源的有效补充,为学生提供不同于学校的有特色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拓宽了成长的途径。
为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酒仙桥二小还创造性地建设一支由家长委员会成员与学科教师组成的课程实施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同时,依托学校“五色花”的评比,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例如,五色花里的红色是礼仪花,象征着习惯优良,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来访的客人都可以给学生礼仪花;黄色是体能花,象征着体质健康,每节体育课表现优秀得到一朵体能花……
教育是一种信仰,课改更是一种信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酒仙桥二小已扬帆起航,向着远方的阳光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