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兴区第七小学的家长们来说,孩子们每天生活的校园是“透明的”——小到每日菜谱、大到课堂教学,家长们或是通过校园网站、或是通过线上互动实现随时“监控”;家长与校长之间的距离也仅隔着一部手机——校长微信向家长全面公开,家长意见随时通达校长,为校园管理献力。
校长“上线”对话家长
每天,大兴区第七小学校长白纯舵的手机都会不间断地响起——或是学生家长群里,家长们热火朝天地畅谈、交流;或是私信“小窗”里,个别家长发来的“窃窃私语”。在收获“点赞”的同时,白纯舵也会遭到“拍砖”。但无论反馈如何,作为校长的她都会随时“上线”,实时与家长对话,为他们答疑解惑。
“上周四,我还收到了一位家长发给我的‘悄悄话’。”白纯舵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一名家长在听到孩子回家的抱怨后便通过微信找到校长,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对于这样的声音,白纯舵采取了立即调查并回应的态度。“我告诉家长会调查相关情况,然后就找到了这位任课教师。”最终经过情况了解,她发现,学生与教师间存在误解,但解开心结后,孩子并未及时告知家长,又造成了消息传达的滞后,因此造成了家长的困扰。在白纯舵的疏通下,家长不仅解开了这一困惑,更与教师建立起了比以往更顺畅的沟通。
其实,这样的误解在校园内的点滴小事中并不罕见,但在白纯舵看来,这绝不是困扰或阻碍学校的“难题”,而是引导、帮助学校发展的“推手”。“家长是参与学校管理的监督者,帮助我们建立起了更全面、周到的管理和公开机制。”正是在这样的关系建立中,家长也日渐对学校信任,并“真的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的家事处理。”比如,曾有一次,由于学校合唱团教师正在带队比赛,团内缺少一名管理协调教师。一名家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立即“私信”校长,自告奋勇承担这一责任。“每天看管团里的孩子完成作业、叮嘱孩子放学后联系曲目,是个很繁杂的活儿。”但即便如此,家长也依旧乐在其中,甘于为学校管理献力。
这种“意见通达”的家校沟通机制,不仅体现在校长与家长的“线上”交流间,同时,也体现在“一体两翼”的特色校长办公会上。据白纯舵介绍,校长办公会每周召开,家长、社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会。家长与学校共同讨论,针对学生的奖励制度、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校徽和吉祥物设计等进行决策,充分保障了家长对校园管理的知情权。这也充分印证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生活精神·艺术气质”,即努力为师生、家长营造一种“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
校长“牵头”
建设学术型教师队伍
作为校长,白纯舵的工作日程是充实的。除处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外,听评课占据了她每学期工作日程表的多数时间。每学期40节、每学年上百节“调研课”,她的听评课“出勤率”达到100%。
什么是“校长调研课”?用白纯舵自己的话说,就是:“由校长牵头,在教师间创设一种学术型的教学教研氛围。”几年前,学校依托北京市规划办重点课题《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紧紧围绕“生活精神·艺术气质”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课堂入手进行落地实验。课堂上,教师们从以往的仅关注教学内容,向服务学生全程学习转变构建课堂教学。白纯舵解释,比如,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文时,需要在课后完成背诵等任务。进行自主创造性教学后,老师们就要从学生的任务入手,在课堂上帮助他们完成全套学习任务。于是,在每一次“校长调研课”中,学校从骨干教师开始,不断开放类似课程,让各门学科教师走进教室,激活课堂教学的思路。每一堂课,几乎都能看到白纯舵的身影。
调研课后,白纯舵组织相关教师、教学干部参与研讨,并总结收获、集结成册,为更多的教师提供教学思路。她认为,校长牵头、自上而下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全校调研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