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沟通难 专家:孩子生活丰富多彩 父母局限家庭生活

2016-11-25 09:22 未来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代人沟通难 专家:孩子生活丰富多彩 父母局限家庭生活

“孩子平常不在家,回家见面了话很少,宁愿和手机乐都不和我好好聊聊天”市民王华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

据此前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2%的受访者与父母通话时长在10分钟以下,其中47.1%的受访者在5至10分钟,15.1%的受访者在5分钟以下。29.3%的受访者在10至30分钟,在30至60分钟、60分钟以上的分别仅占3.8%、0.2%。

父母孩子皆疑惑 沟通为啥这么难

王华今年五十一岁,日常生活就是围绕一家三口的洗衣做饭。王华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我女儿今年23岁了,刚大学毕业,四年都在外地。平常也就三五天一次电话,只要叮嘱她好好吃饭多穿衣服之类的她就烦,假期回来聊天内容也不是很多,而且她和手机乐也不和我好好聊聊天。”

在任飞看来,常与父母沟通能让父母进入到自己的世界,消除代沟。“其实父母也希望多了解我们的世界,他们越不懂我们越不说,代沟就越深。总能听见同学跟父母说‘说了你也不懂’,可是不说他们更不懂,还怎么交流呢?”

对于给父母打电话时都聊些什么的问题,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生活等情况(62.3%)、父母的身体状况(61.6%)、父母的生活情况(50.6%)是最常聊的。其他还有:分享当天生活经历的小事(42.1%)、自己的情感状况(32.9%)、自己的烦心事(28.1%)等,与父母通电话的意义是什么?71.1%的受访者表示能及时了解父母的身心状况,63.4%的受访者觉得是向父母报个平安,48.5%的受访者是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47.6%的受访者认为能常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4.7%的受访者认为意义不大,只是一个形式。受访者中,男性占47.7%,女性占52.3%。00后占0.5%,90后占27.6%,80后占49.9%,70后占16.9%,60后占4.3%。

首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康丽颖:两代人沟通需各进一步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分析称,这份数据显示,在所调查人口中占比例较多的是80后和90后,这也影响了父母与孩子对话内容。

康丽颖说:“对于80后来说,父母大多60岁已步入老年,是告别职业生活,中年像老年的转折过渡期。这是孩子们关注父母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来,中国特有的孝文化,也是造成这一因素的重要原因。独生子女本身也感觉到了找父母的责任重大。而对父母来讲,孩子的事业生活如何,生活如何,是家长较为关注重点,通话内容也反映出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父母的牵挂和责任感并没有断掉而是在延续,总觉得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与孩子缺少深层次的交流,缺少心灵的沟通,缺少分享彼此生活,私密话题。

家庭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的情感依托,是围绕整个生活的重要纽带。许多家庭早平常的亲子互动中也暴露出很多家庭的问题。两代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孩子们大多有家庭外的生活,更丰富多彩,而家长们则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生活圈子大多是围绕孩子为中心,这两个圈子相遇,交集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沟通也会变成寒暄、牵挂、内容不够。

康丽颖说:“这就需要两代人需要各往中间走一步,父母要学会去理解孩子的个性化、接近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现状。而孩子们也要多去理解父母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多多关照父母在想什么,父母的生活怎样能更充实、快乐,包括父母的心理是否健康等等一系列细微又日常的细节。”

此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现在90后与00后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孩子们获取知识来源大多数是网络和新媒体,有些东西是孩子知道而父母不清楚的。父母那辈大多获取知识来源是“他们说”,“父母说”,“我听说”的形式,在亲子对话中,家长们勿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的硬态度去和孩子们对话,这是阻碍家庭亲子关系深度对话的一个重要阻碍。

康丽颖表示“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以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关照彼此,来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

教育学者储朝晖:亲子通话不看时长 而要注意是否是常态

教育学者储朝晖接受未来网记者时说:“现在通讯较为发达,关键不在于子女和父母通话时长的多少,而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分析,这个通话是不是一个常态,若是常态就不必计较通话时长。

有些家庭不富裕,怕孩子通话费太多,少打电话也合理。像中年人中和子女拉家常,一般情况是女性多余男性。

其中,13岁到20岁这一年龄段,独立自主意识较强,厌烦父母的严格管理,这也是影响亲子沟通的一方因素。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