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初中仅有的三所平房学校之一——豆各庄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薄弱校,全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学校现任校长陈连林,来自于朝阳区教改实验校北京中学,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现代田园”学校。到校一年来,他带领全校32名教师成功申报立项国家级课题一项、北京市立项课题七项,希冀用科研的力量推进学校变革,改变学校的命运。
北京晨报:对于豆各庄中学这样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关于学校如何发展,您有着怎样的思考?
陈连林:每所学校的发展都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密码,学校的文化诠释着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沿革背景。基于此,豆各庄中学致力于“现代田园学校”的建设,呼应大地培育种子和承接阳光雨露的自然天性,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和培育由内向外的内生力量。
首先注重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起点;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无法产生优质的教育内容。其次是提供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享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在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属于学校独有的文化气质,而这种文化气质的获得是依靠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淀创造的,是种子成长的过程。
北京晨报:学校的发展路径多种多样。每一种不同的路径对应着不同的实践方式。对于您所选择的路径,学校通过什么方式推进学校发展呢?
陈连林: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放在首位,通过民主方式“温和而坚定”地推进教师成长,形成团队崛起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警惕马克思所说“口袋里的马铃薯”现象。学校通过教育叙事,开设“周二讲堂”方式唤起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感。通过邀请李镇西等教育名家和教师对话,开阔教育视野,提升教育格局。学校紧紧把握住课堂主阵地,通过切片式微课观摩、主题式课堂研究课、教研组展示课等方式,从研究的角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达成对于学科课程的有效变革,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来试图进行渐进式的连续“引爆”。
北京晨报:很多人都认为“课题研究”是“高大上”的,您又是如何让“课题研究”接上这样一所普通中学的“地气”的?
陈连林:我校的课题研究是从研究存在问题出发的行动研究,不是游离于实践的虚无的“皇帝的新装”。
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发动老师寻找学生学习和发展存在的薄弱点,请教研组共同学习北京市的最新中考改革方向。在充分商议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在语文大阅读、数学活动教学、英语口语训练、实验合作学习、跨学科整合等方面提出研究方向。在拟定研究方向后,还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教科所的专家对课题研究核心内容进行指导。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全体教师和教研组的研究探索过程。
北京晨报:截至目前,学校共承担几项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师,您又是采取哪些政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陈连林:目前我校共申报立项成功一项国家级课题,七项北京市课题,涉及了初中教学的所有学科。对于一所仅有三十多位教师的微型学校来说,我觉得是一个小进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处理好三类关系:一是通识+分类,通识是改变全体教师教育观念的培训,分类是对各学科的针对性培训指导。二是底线+榜样,所有学科参与是底线,根据每位老师兴趣、特长和专业不同,允许选择不同的参与度;学科骨干是榜样和核心研究者。三是课堂+课外,青年教师立足课堂进行课题深度研究,其他参与教师注重进行学科活动的参与设计。
北京晨报:您来到豆各庄中学也有一年多了,您感觉学校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陈连林:我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学校整体文化的变化,这也是一个“静悄悄的革命”。老师们普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乐于学习和展示;能够用研究的视角从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呈现小组合作、师生平等交流、陪伴式学习的可喜变化,课堂逐渐变得润泽和温暖。在自身教育叙事过程中,自我体认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也增强了。由此出发,每一位老师真心的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