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顺义区南法信中心小学,放眼望去,无论楼道里还教室内,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中国结”。这些“中国结”大多出自该校学生之手。原来,该校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打造出接地气的“本土”课程,由顺义区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教学生编织“中国结”。红彤彤的“中国结”,扮靓这所城乡结合部的现代化小学,展示着“质信教育”办学理念的成果……
确立“质信”办学理念
顺义区南法信中心小学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历经北法信中心小学、十里堡中心小学、刘家河中心小学,直至1993年,正式更名为南法信中心小学,至今已经走过了68年春秋。
由于学校外地生源占比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尽快融入到一起,共同发展成才,在校长张建柏的带领下,学校确立了“质信教育”的办学理念,提出“四质四信”。“四质”即修身品质、外在气质、内在才智、生命雅致;“四信”即诚信——树人之本、自信——立身之基、相信——为人之道、互信——沟通之桥。
在“质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除了常规的课程外,还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先后组建了合唱、舞蹈、武术、绳操、沙罐操、经典诵读、腰鼓等学生社团和绘画、剪纸、纸工制作等活动小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才艺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修。
校长张建柏告诉记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学有所长。
与非遗传承人携手打造编织社团
这么丰富多彩的社团,要说最有特点,最接“地气”的就要说说中国结编织了。这是学校发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的“本土”课程,深受学生们欢迎。
原来,顺义南法信地区所属的西杜兰村,有一位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传承人,人称“京东巧娘”的谢兰香老师。2014年9月,这位远近闻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师,与南法信中心小学联手,开启了中国结编织技艺传承的探索。
起初,只有一个50人的微社团,主要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到了2015年下半年,经过近一年的磨合与探索,微社团由50人规模扩展为120人。面向的学生也在原来四五六年级的基础上,加入了二三年级。2015年9月,学校被顺义区政府授予中国结编织技艺传承单位。
2016年开始,社团调整为必修加选修课的形式,范围扩展到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课程由非遗传承人谢兰香亲自授课。为了填补师资缺陷,谢兰香还对全校老师进行了培训,如今不仅谢兰香能够授课,学校里的劳动教师、美术教师也都可以游刃有余地教学生们编织中国结了。
学生们编织的作品作为学校的礼物,赠送给来校嘉宾。这种学习、展示的过程,无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祖国民间手工艺制作的丰富性、创造性和艺术魅力,进而体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一些学生还因为喜爱编织而有所“改变”。一个五年级男孩平时上课总坐不住,精神不集中。自从上了编织课,小家伙像是找到了兴趣,特别喜欢,每次课还没有开始,就跑到门口去等,上课时也能够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了。孩子的妈妈感慨地说,“是编织课改变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计划申请
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国结的传承不仅仅体现在手工制作上,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古老手工艺品,中国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学习编织中国结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将这些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则在学会手工的同时也增加了知识储备。
当然了,未来的南法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还将拥有一本新教材。据介绍,目前学校正在对中国结的编织进行梳理,排版,继而形成校本课程教材。未来,学生们就可以像学习语文数学一样,有的放矢地学习编织了。
学校还透露,非遗传承人正计划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届时将带领学生们一起编织世界最大的中国结。
事实上,编织中国结只是南法信中心小学践行办学理念的一个缩影。在“质信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南法信中心小学在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