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安外三条小学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做健康的教育,办百姓信得过的好学校”。从一所薄弱校,到东城区素质教育特色校、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示范校、北京市“百所百姓身边特色优质学校”,北京市最具幸福感领军学校,安外三条小学可谓“十年磨一剑”。小小的足球,激活了一所百姓身边的特色校,更让每个师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成长空间。
小足球“玩”出新花样
安外三条小学发展的“原点”是足球,但又不止于足球本身。近十年,在校长程洪的带领下,学校以“做健康人”为办学目标,把足球特色植入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玩”出了新花样,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强健的体魄、拼搏进取的精神,也学会了合作,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经历。
程洪校长介绍,在“尊重教育思想为理念,以做健康人”为目标的引领下,孩子们天天玩儿足球,课课练足球,月月有竞赛,班班有联赛。足球不仅进课堂、进课程、进课后,而且进家庭、进社区,这就是安外三条小学坚持了很多年的“五个进”。
进课堂:每节体育课5分钟课课练;进课程:保证每周一节小足球活动课,同时结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编写“足球博览课”,足球与明星、足球与艺术、足球与音乐、足球与科技,涉及诸多领域的知识,妙趣横生;进课后:兴趣小足球、校队小足球、精英小足球,无论是明星球员,还是“草根”,每天课后都能练足球;而通过进家庭、进社区,安外三条小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
说起新花样,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学校的校本课程“体育博览课”,经过六七年时间的研发和实践,这套课程已经非常成熟,而且每年还在开发新的课程。“它绝对突破了你对足球的认知”,程洪校长笑着说,“常见的足球,表面是由几何图形拼接而成的,你知道用的是几边形?用了多少块?‘足球圆来如此’这门课,我们就带着孩子们探讨这些问题,并且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拼拼看,这不就是几何吗!”“再比如,足球场为什么设计那么大?足球制作都有什么材质,又是怎么演变的?这些都是知识,远远不止是在体育场上跑、跳那么单一!”
“脑体双优”
让人人都精彩
“我特别不同意运动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实际上,足球是‘全人运动’,也是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对人的团队合作意识、空间位置感、捕捉信息并瞬间决策等都是极好的锻炼。”程洪校长说,基于这种认知,安外三条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借助“高参小”的契机,将课程重新梳理、提升,形成了“学做健康人”综合实践课程,涵盖“生命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生活与健康”三大领域共14个模块,将心理、自救自护乃至国际理解、思维导图等内容都纳入其中,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促进。
目前,安外三条小学正在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首都体育学院联合开展“3C脑体双优课程”的课题研究,核心思想是“通过动手实践,游戏导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以体促智,以智导体,促进全脑开发。”换句通俗的话,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又聪明”,安外三条小学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愿望。
安外三条小学是足球特色校,但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足球特色绝不能只体现在几个校队的队员身上,而应该让全校的每个孩子都受益。如老师们所愿,现在画画好的可以设计海报,擅长写作的可以主攻新闻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精彩。
办一所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安外三条小学的“进阶之路”始于体育,却不局限于此。近年来,在健康文化的带动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艺术、科技等样样出彩。
不久前,孩子们绘制的300余幅美术作品,受邀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参展,多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学校戏剧社被评为东城区“优秀戏剧社团”,自编自演的舞台剧《一个都不能少》、环保科普剧《水龙头的经历》、综合实践科普剧《拯救大猫汤姆》等广受好评。
“安外三条的孩子们特别喜欢上学,每天七点不到,孩子和家长就跑到操场上‘撒欢儿’,玩儿得不亦乐乎。”程洪校长认为,判断一个学校“好不好”,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就是孩子们喜不喜欢。而学校这些年全部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办一所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东城区教育深综改、联盟校、高参小……每过两三年,学校就能找到‘抓手’,向前推进一步。否则,也不可能走得这么快。”十年奋斗,程洪校长感慨万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安外三条小学赶上了好时候,而我们也足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