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台湾问题关乎国家核心利益。丰台区教委充分认识到在两岸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涉台教育对于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加强对台湾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全面了解,深入学习和领会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底,丰台区教委联合区台办正式启动了丰台区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创建工作。5年来,全区共评选出市级涉台教育基地校4所:丰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十二中、丰台五小和东铁营一中。区级涉台教育基地校9所:北京十八中、首师大附属云岗中学、赵登禹学校、大成学校、丰台一小、芳城园小学、北京十中、北京市小学万年花城分校、北京教科院附属实验小学。
在丰台区台办支持下,丰台区教委先后组织开展了海峡两岸教育论坛、“影子校长”培训项目、青年干部培训;京台两地校长论坛;青少年阿里山夏令营之行;协助基层学校缔结友好校,开展双向交流和课程共建等多项活动,推动了全区中小学涉台教育及交流活动的不断发展。
丰台五小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利用课堂主渠道并结合语文、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涉台教育的主要形式。”李磊校长介绍,同时利用学校海燕电视台、少先队活动时间为学生讲述祖国大陆与台湾无法割舍的历史渊源、现实联系,并开展“台湾”小专题研究;利用国学诵读时间和书香校园好书共读时间为师生普及涉台教育相关知识;参与北京教育学院“台湾EQ课程本土化”研究,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强化涉台教育的有效形式。
经过近5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赴岛内参加交流活动的师生已经达到二百余人。每次活动后,学生、家长和教师撰写交流日记和总结,已达百余篇。不仅外出参加活动的学生有收获,没有赴岛内的学生也在学校少先队大队以及课外活动社团教师的辅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的学生搜集了岛内相关知识绘制成小报,有的用书法、篆刻、泥塑、绘画等方式制作了艺术作品,还有的利用电脑学习制作电子杂志……
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
多学科整合打造“涉台教育”课程
涉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历来十分重视学校涉台教育的开展。“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发现,现行的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及专题教育教材中都分布有涉及台湾的教育教学内容。”祁红校长介绍,考虑到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祖国的宝岛,教科院实验小学对现行各科教材中涉台教育内容进行梳理,开展了“宝岛台湾”跨学科整合研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科要求和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分年级段确定项目主题和基本内容。学生根据项目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问题组合成不同的研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
同时,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涉台教育”。学校一层教学楼的“时事热点墙”不仅是“宝岛台湾”宣传阵地,更是学生跨学段的交流阵地。各班设立的涉台教育专栏“同心角”中,“快乐欢宝”校园广播台湾风土人情、台湾歌曲推介中,每层楼的校园书屋和班级图书角中,老师和家长精心推荐的台湾作家优秀读本中,无不将涉台教育浸润其中。
东铁匠营第一中学
涉台教育活动覆盖9000多人
涉台教育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融入了东铁匠营第一中学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据了解,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先后与宝岛台湾开展了9个批次互访交流,累计参访了12所台湾学校,交流双方共同构建了13次两岸教育教学论坛,设计了70多场互动活动,10多位教师承担了主题发言交流、同课异构等活动。两岸师生以同课异构,篮球比赛,互赠教材、图书、手工作品等礼物;互发e-mail,电子贺卡,节日问候小视频等10多种方式,传递两岸情深。
学校还与两所台湾学校签订了拉手校协议,围绕交流活动召开了6次大型总结汇报会。在此期间,京台两地直接参与交流互动人数累计3000多人次,覆盖京台两地师生9000多人次,涉台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同时,东铁匠营第一中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德育主旋律,在此过程中,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知台、爱台的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挖掘涉台教育素材,进行课堂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