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南二环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坐落着玉林小学。7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玉林小学秉承“成就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路上有曲折、有困惑、有瓶颈,同时也充满了欣喜。近日,北京晨报记者走进了玉林小学,采访了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情况。
“研究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歇,为把学生培养成‘有高贵品格、有生活能力的人’这一目标和责任一直激励和引领着我们。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全部意义所在。我们的努力只为你——我们的学生。”梁秀桥校长如是说。
国家课程校本化
追求自然生长的课堂
成长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为学生提供雨水丰沛、草木茂盛、阳光充足的成长空间。基于此,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研究的重点和关键。为追求自然生长的课堂,玉林小学以语文教学为龙头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
2010年,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极少、家长难以监控,以及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高耗时、低效率的问题,玉林小学参加了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小学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刘玉娟老师主持、19所小学参加的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课题研究。
“研究初期,以‘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历经了两个阶段。”梁秀桥校长介绍。
第一阶段:一篇带多篇。
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拓展阅读。拓展什么?何时拓展?皆因需而定,可以在疑惑处拓展、在升华主题时拓展、在学以致用时拓展……学校与其他实验校一同编写了《小学课内拓展阅读读本》供教学使用。
第二阶段:类文阅读。
类文阅读是把在某方面具有联系性的一类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在某一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语文能力……)上有提升。
类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组材,即把哪几篇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供学生学习。学校常用的方法有:以主旨为联系点组材;以表现手法为联系点组材;以人物为联系点组材;以文体为联系点组材。因组材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不同,基本的策略有:一线串珠式、揉读融合式、举三反一式、比照阅读式等。
“基于‘体验式活动链’的专题学习”开启了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
专题学习是一个空间开放的学习周期,“体验式活动链”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促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天地间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以《珍珠鸟》一课为例,四个情境任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链:“赏画猜文——读文作画——我是大作家冯骥才——对话大作家冯骥才”。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读文理解,感受习得写法,提升了认识、升华了情感、发展了思维、产生了学习期待,水到渠成地开启了“读文识人,走近冯骥才”的专题学习。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题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这个课题的研究意义深远。‘读文识人,走近冯骥才’专题学习丰富而立体,与当今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学习维度非常契合,意义非常深远。”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陈晓波认为,“整体教学”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与课程改革的脚步同步;课题研究的成果——“学生”的阅读理解、互动交流能力强;课堂真正成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
利用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研究,学校对语文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校本化,师生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向善德育活动课程
立足学生成长需要
德育中的说教和空泛是一个顽症。从一个人整体发展所需的“营养”来看,现有课程尚显不足。玉林小学向善德育活动课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改善和补充。
整体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学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学校文化和学生成长需要建立了“玉林小学向善德育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板块: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师长、善待同伴、善待集体、善待环境。每个板块有具体可操作的、立体的、多维度的三级目标。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成就学生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德育目标,学校设计了“急救电话会拨打”“学会欣赏”“迎接青春期的到来”等78节德育活动课。这些德育活动课组成了一个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为了激励学生成长,学校实施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以争戴七色“海豚奖章”做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不断向上、向善发展。
向善德育课程活动化、重体验——为了让德育活动课更加有意思、有意义,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德育课程重活动、重体验、重实践。比如“科技环保我行我秀”一课,学生们找来家里的废旧衣物,自己动手加工制作出有创意的服饰、头饰等小物件,兴高采烈地穿戴上,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展示交流与分享。为小妹妹做的小围嘴,为妈妈做的大围裙,为自己做的小背包,好看实用,童趣十足,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与喝彩。通过活动课,学生们践行了环保,提高了动手能力,促进了家庭和谐。
借助身边资源使课程开发更加丰富——学校利用身边优质资源开发向善德育活动课程。例如,借助家长资源,开发了“生活技能大比拼”等活动课;利用首医大、辽金城垣博物馆、消防中队等资源,开发了“我和姐姐学包扎”“走进消防学技能”“我当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课,新鲜有趣,体验深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受学生欢迎。
李美凤副校长介绍,近年来,学校评选出了329人次的“向善好少年”,通过活动课,还带动了家庭,评出了267个绿色环保家庭,283个文明友善家庭,167名好家长。学校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实验校;北京市千优带队标兵校;丰台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丰台区科技教育先进校等荣誉称号。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突出学科性、实践性、主题性、综合性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要落实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玉林小学本着突出学科性、实践性、主题性、综合性为原则,构建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框架体系。
集中式,亦称“众星捧月”。全校统一一个大主题,各学科各年级依据学校大主题制定小主题。
例如:在“感受节日特色,领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学校大主题之下,英语学科的小主题是“感受节日特色,领略中西文化”,开展了《走进端午》学科实践活动。美术学科的小主题是“花朝文化”,开展了《万紫千红迎花神——感受花朝节》《未到花朝一半春——制作迎节礼品》等学科实践活动。音乐学科开展了《欣赏金蛇狂舞 感受端午文化》《春节序曲赏析》等学科实践活动。
分散式,亦称“遍地开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特点,联系学生生活,融合其他学科,为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构建了一至六年级学科实践活动体系,分为“经典阅读、自然科学、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四个板块。开展了“走进北京皇家园林”“春天的发现”“书香伴我成长——好书推荐”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问题研究中提升综合素养,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实践能力,提高语文应用水平。
数学学科开展了《球的反弹高度》学科实践活动,此活动穿越了学科壁垒,整合数学、科学两大学科,联系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了知识与生活,彰显了知识的实践性与创新性。此内容在全区上了公开课,学生表示:“真喜欢上这样的课,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还懂得了很多科学道理”,此课还荣获2016年北京市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例一等奖。此外,还开展了“节约用水”“一日游计划”“抽签中的数学问题”等学科实践活动,学生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科学学科开展了“走进中科院物理博物馆”实践活动,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科学技术,获得科技知识,拓展科学思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给世界带来的改变,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硕果累累。魏燕霞副校长介绍,学校多位教师在市、区上学科实践活动公开课、研讨课,其中语文4人次、数学2人次、英语2人次、美术1人次。在家长满意度测评中,学科实践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新一轮课改中,玉林小学将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语文课程,特色彰显,课程建设走在了丰台区前列,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专家的好评、学生的欢迎、家长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