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和“!”的故事: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3)

2017-04-05 08:5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和“!”的故事: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历史争论

“?”和“!”到底要不要?

问号、叹号都不是我国固有的符号,却是较早采用的符号。但是后来有人主张不要“?”和“!”。

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在“论句读符号”的讨论题目下,刊登了慕楼、胡适的通信。慕楼在来信中提出,文言虚字可以代替问号和惊叹号两种符号,说“文句圈点,如乎?么?呵!等,似近重叠。以中文‘乎’‘么’等即是‘?’之记号;‘呵’‘呀’等即是感叹之记号也”。这种看法在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提倡新式标点符号的干将刘半农也曾有类似观点。

胡适在回信中剖析了自己以前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中的类似主张,而后借钱玄同的话说:“这两种符号(?!)都不可废。因为中国文字的疑问语,往往不用上举诸字;并且这些字有各种用法,不是都拿来表示疑问的意思。”接着举例说,中国京戏里常有两个人问答,一个问道“当真?”一个答道“当真。”又问道“果然?”又答道“果然。”倘若不用疑问符号,这四句写出来便没有分别了。再如《檀弓》上,曾子怒曰:“商汝何罪也!”这句虽用“何”字,却不是疑问语,而是怒骂语,当用感叹号。最后,胡适颇有感触地说:“种种符号都是帮助文字达意的。意越答得出越好,文字越明白越好,符号越完备越好。”

刨根问底

“?”是怎么来的

我国标点符号中的问号“?”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起源于拉丁文中questio这个词,意思是质问、疑问、问题。在问号尚未出现之前,每当有表示询问的句式时,就在句子的末尾加上questio。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就取其开头的一个字母“q”和最后的一个字母“o”,缩写成“qo”两个字母。不久又有人把“q”写在上面,把“o”写在下面。过了一些时候之后,又逐渐改变了写法,草写成“?”作为问句的标志。后来约定俗成,在问句中都这样用“?”来表示,从此“?”就正式变成了一个标点符号,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通用。

标点笑话

留,还是不留?

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某甲前去拜访他的朋友某乙,并且由于下雨使得他多停留了几天。主人某乙终于变得不再欢迎他的朋友,但是仍然不想当着面撕破脸,因此他在门上写下这一句没有标点的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主人的意思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那位客人却不知趣,对这行文字看了几眼之后,还打上了几个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于是又依然在这里吃住下去,弄得主人啼笑皆非。

大变戏法

古诗换标点立变小品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题目是《清明》。全诗是这样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重新给这首小令打上标点符号,使小令变成了精巧典雅的戏剧小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编作往来

“请光寄标点符号来吧”

台奥多尔·冯达诺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在柏林当编辑的时候,曾收到了一位青年寄来的诗稿,全诗中没有用一个标点符号。诗稿末尾还附有这样几句话:“尊敬的编辑先生:我对标点符号向来是不在乎的,这首诗中的标点符号,就请您帮忙填上吧。”

冯达诺看了诗篇和附言后很生气,当即决定退稿。他在退稿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诗人: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来稿请光寄标点符号来吧,诗就由我来填写好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