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成长路——记北京市特级教师杨红

2017-09-07 11: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杨红 (3)_副本

 近三十载的教学教研耕耘路,撒播的是智慧,收获的是幸福,镌刻的是耕耘者的轨迹。纵然荣誉满身,杨红老师却从未忘记“最初的梦想”,她用与生俱来地热情在教育这片花圃中耕耘,一路行走,笑声不断,芳香满园。

最初的路,有些艰辛

1984年,杨老师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讲台,正式成为了一名教师,但说起杨老师的教育起步,还得追溯到她的“大学时代”。对于一位教师而言,与名师相识是幸运的,得名师指导是幸福的,在首师大学习的日子里,杨老师在这个梦想的摇篮里幸运而幸福地成长着。

杨老师是首师大提前批录取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地理这个专业,源于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大学所学习的地质、土壤等课程更让她痴迷于这个丰富而自然的学科中,不能自拔。回忆起大学课程,杨老师微笑着说:“我们学习地球概论、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这些是在中学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学科,这些都是全新的体验,专业知识的学习让我特别喜欢。”大学的课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的教师更成为她专业发展路上的“引路人”。毕业30多年,杨红老师却还能一连串的说出很多大学老师的名字,记得成长路上老师们给予她的点点滴滴。

对于师范生来说,大学不仅意味着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个人人必过的重要的“关卡”——教育实习。这个踏上讲台做实习老师的经历,不仅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走向教育岗位前的一次重要“演练”。回忆起自己的教育实习经历,杨红老师特别开心地向我们分享到:“我觉得教育实习是一个特别好的、连接学校学习和工作的阶梯。实习带队老师会帮您搭好这个阶梯,带着你。当时带我们的实习老师叫吴兆钧老师,我印象中那个老师是我们实习队伍里最严格的一位老师。他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甚至你承转的每一句话他都要细细地推敲。在所有的教学过程设计完了之后,我们在同学中间试讲,老师仍能找出一堆一堆的问题,然后帮助你纠正,帮助你设计。记着当时实习回来以后,我们会开玩笑地说,经过吴老师带过的实习学生,再到其他地方上课,让其他老师听课一点也不怕别人挑毛病。这是一种真正的经过锤炼的感觉,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教师专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梯子”,需要不断地攀登、反思和总结。如果要画一条成长轨迹,那么杨老师的这条教师路,是“螺旋式上升”的,而首师大,在这条路最开始的地方,为杨老师提供了教师成长所需的“梯子”。“真的得感谢原来师范学院的老师。我觉得师范生能够碰上很好的老师带,他可能以后工作上手也快。因为他知道这是正确的方法,起点的高度就不一样”

水碓子中学,成长的“绳子”

初为人师,杨老师在北京水碓子中学任教,那是一所中学和职业高中合并的学校。原先在这里任教的地理老师要调到区里当教育分院的培训老师,需要有人来接替,杨老师恰巧就被分配到此处教书。刚到这里,杨老师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我去了以后才发现,实际上原来的那位老师调走以后,我就没有地理学科的前辈老师带我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杨老师初来乍到,又没有同行师傅能够指导她,一切都要靠自己独自去摸索,问题接踵而来,困难重重。“初中要教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我教职高,职高要教中国经济地理,甚至职高要参加成人高考。所以我当时承担的课特别多,我记得我一周最多时28节课。”作为一个新教师,教学工作量如此之大,很难想象杨老师那瘦小的肩膀,是如何承载起如此繁重的课程的。就是凭借着“上好每一堂课”的信念,杨老师走过了一段艰辛却充实的路途。

杨老师在水碓子中学任教19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所学校,奉献给了学校里的孩子们。如果说之前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那这近20个年头的历练则为杨老师提供了更宽的舞台,任其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华。水碓子中学就像杨老师发展路上的一条“绳子”,它把杨老师和其他教学工作者以及她的学生们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彼此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了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独特效果。

陈经纶中学,专业成长的“镜子”

多年的教学历练让杨老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型教师,一次工作调动的机会让杨老师来到了北京陈经纶中学。陈经纶中学是朝阳区的重点中学,相对于水碓子中学,这里的教学环境、学生状况以及科研情况都有很大的差异。全新的学生,全新的讲课方式,这又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让杨老师意识到知识的堆砌已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比获得答案更重要,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进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比积累知识更重要。于是,杨红老师开启了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的的“中学地理多途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让学生以地理的视角去认识生活世界。“

在讲授城市交通运输这一章节的时候,杨红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去学校周边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按照自己思考的角度去分析。杨红老师还记得学生当时大致分为了两个组:一组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如何调整城市交通状况;另一组是从空间的角度探讨如何调整城市交通。”这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反应以及学习情况,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教师的教学状况。教师的成长需要这样的一面镜子来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人自由、幸福的成长,快乐施教。陈经纶中学的孩子们就是杨老师教育改革实践的一面“镜子”,他们让杨老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去寻找自己新的发展动力。

科研,成长的“靶子”

以往的教师总是被教学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只顾低头拉车,未能抬头看路。就这样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杨老师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忙碌”而“缺少反思”的阶段,“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真的很少学习课题研究,更别说是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这些研究方法了。”直到2008年、2009年朝阳区名师工程、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的出现,杨老师找到了前行的支点和动力。身为课题项目的成员之一,杨老师找到了以学生学科素养为支点,以课题研究为动力的路子。“

生活中有地理,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地理。地理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从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出发,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为目标,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整合到“生活世界”当中,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探究空间,开展基于生活实践的学习活动,探索基于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教育的价值。”杨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自己的日常教学。这种反思让杨老师不再埋头做教育,而是在融入教育场域之后,跳出教育圈,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杨老师找到了科研的这条路,就像找到了成长中的“靶子”,之后她便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主持区级课题“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参与市级课题“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成长”,杨老师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做出了成果,得到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专家的肯定。

学生,成长的“种子”

由于长期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习,杨老师成为了学生最为喜爱的教师之一,杨老师说:“身为教师,其根本就在于热爱学生。”谈起自己教的孩子们,杨老师的嘴角再次上扬,“做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具备良好的师德,要爱学生,爱教育,否则后面的一切,你都是做不好的。教师不像其他的职业,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他的行业你面对的是一个商品,面对的是一个工业成品,面对的是庄稼,而教师面对的却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是需要彼此沟通的,如果你没有对学生的那份热爱,你这个工作,你这个职业是没法推进下去的,更别谈事业。”爱是相互的,杨老师对学生付出了真诚的爱,学生自然也非常喜欢和尊敬杨老师。“学生对我评价最多的首先是最有亲和力的老师,再一个是最严谨的老师”

当抛开所有的名利,把目光聚集在杨老师本身,来审视一个平凡的中学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在默默坚持着的可贵品质:反思和坚持。正是这种笑对人生的品格,让杨老师在中学地理教育这片广阔天地中,与同事们一起,在前辈的指导下,学习做人、学教地理、学做研究者。不知不觉中,就奉献了30年,也享受了30年。

责任编辑:薛鑫(QL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