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挑粪教育”还得合理设计

2018-05-16 08:09 中国教育报

来源标题:评论:“挑粪教育”还得合理设计

明明是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周末被父亲带到乡下老家进行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据媒体报道,明明在连续两天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跟父亲保证如果再犯就回乡下挑粪,但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父亲“兑现承诺”,整个上午,明明挑着三四十斤重的粪桶向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来回挑了七八趟。

孩子的父亲首先向孩子讲明了犯错应该受罚的道理,孩子自己也表示认同。因此,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而是孩子对于自己承诺的兑现,体现了父亲对于诚信和担当精神的培养。体会劳作的不易,才能更踏实地学习,通过“挑粪教育”,孩子在身体的苦痛中受到了教训,比如明明向父亲保证以后会按时完成作业,并提高考试成绩,而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态度也有所进步。应该说,此次“挑粪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挑粪教育”并不值得进行简单地模仿,因为其行为本身存在明显的限制。首先应该注意到,明明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农民,这种教育方式本身有明显的环境特征,如果是来自城市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选择同样的方式,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对于“挑粪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放在教育的过程,而非行为本身。让孩子体验“挑粪”的惩罚,并不应该是暗示其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是让他在实践的过程中,在身心双重“煎熬”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反省和保证,这样才能在根源上消除问题。但是很可惜,在教育过程中,明明的父亲通过在孩子面前比较“挑粪”和读书的优劣性,从而传达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希望孩子跳出农村,不再像自己一样挑粪种田,是务农群体家长的普遍想法,体现了父辈的良苦用心,但通过贬低劳动的价值性来拔高读书的意义,这本身并不可取,也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挑粪教育”虽然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但从其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客观情况和深层次问题,用理性的眼光加以看待。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