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通过纸张,就可以制作出各种器物,这让胡青梅一接触纸塑,就感到惊喜不已。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胡青梅在习得这门技艺之后,就将纸塑引入了课堂教学,成立了纸塑社团,看着孩子们做出一件件属于自己的作品,她感到欣慰不已。
“下学期,我们打算办一个师生纸塑作品展,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展示”,作为纸塑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胡青梅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可以在教学中把纸塑坚持下去。”
胡青梅
1973年2月生于北京海淀,海淀寄读学校美术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纸塑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胡青梅拜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荣景甡为师,学习手工纸制的青铜鼎等器具,其作品具有较高的价值。胡青梅的代表作品有纸塑后母戊方鼎、纸塑爵杯、纸塑四羊方尊等,由她辅导的学生曾多次获得北京市、区级等奖项。
纸塑曾用于舞台道具
“什么是纸塑,简单一句话,就是用纸来塑型,制作各种器物。”据胡青梅介绍,纸塑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谓世代相传。清代李家瑞编写的《北平风俗类征》中,便有纸塑的记载。很多从事纸塑制作的民间艺人,将纸塑工艺应用于窗棂、窗格等古典建筑设计之中,发挥纸塑实用与艺术价值并存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艺术剧院的舞台效果,都是用纸来完成的。
“纸塑我是第三代传人,我师傅叫荣景甡,我师傅的老师叫洪吉坤。洪吉坤生于清末,从小拜师学习锻工,后学习裱糊匠手艺,四年出师后,因家境贫寒蹬三轮车为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需要舞台道具制作,请洪师傅制作仿真器物,像《雷雨》、《骆驼祥子》等话剧里的瓶瓶罐罐等器物,都是他制作的纸塑道具。”一直到现在,由洪吉坤制作的纸塑道具依然留存于人艺博物馆。“他的纸塑代表作品,前不久还在人艺博物馆进行了展出。”胡青梅说。
“我的老师荣景甡,过去与洪师傅家是邻居,也算是耳濡目染,向他学习了各种仿真器物的制作,包括用纸制作仿青铜器、古铜器、铁器、陶器等。”二十多年前,荣景甡在中日工艺比赛中,凭借纸塑青铜器一举获胜,令参赛的日本选手折服,“那会儿还不叫纸塑,叫纸工艺。”
荣景甡收为关门弟子
2013年左右,因为科学小制作等电视节目,胡青梅对荣景甡的一手纸塑绝活儿钦慕不已,“当时我们学校领导问我,‘想不想学?’”就这么着,学校邀请了荣景甡为我和另外一名老师进行授课,讲授方鼎制作。
授课结束之后,我一直呆在办公室里制作到八九点钟,总算完成了这件作品,第一时间拍照发给荣老师汇报。荣老师惊讶极了,他没想到我能做出来。就这样,胡青梅靠着荣景甡的指点,听懂了就去做,不明白就去问,摸索着做出了好几件作品。
2015年,胡青梅正式拜师,荣景甡收她为关门弟子,“荣老师的学生太多了,我没想到自己可以正式拜师,他当时还送了我一副字,以示鼓励。”
作为一种由纸板糊制的立体造型艺术,一个纸塑作品的完成,前前后后得花一两个月的时间,“需要设计图纸、裁剪、粘贴、塑型、封边处理、涂底色、沥粉绘制、着色仿旧,最后还需要晾干后擦拭。”胡青梅说,这里边,每个步骤都有不少讲究,“比如封边处理,是为了看不出纸缝的拼接。沥粉绘制,需要将特制的白粉与乳胶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膏状,通过粉筒子在器物表面绘制出各种浮雕纹样。这些纹样很难掌握,因为中国的传统纹样种类繁多,每做一种青铜器,都至少得新掌握一两种纹样。”
将纸塑引入课堂教学
“我在做第二件作品后母戊方鼎时,想要增加纸鼎的重量,为此,我在纸塑中加入了一斤沙子,当时荣老师不建议我加沙子,因为纸塑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但我很希望要那种做出以后青铜器氧化的斑驳效果,荣老师最终肯定了我的做法。”为了做出不同的效果,胡青梅在虚心向师傅求教之余,也自创了不少方法,“做青花瓷缠枝方瓶,光用纸进行折叠粘贴很难完成,我就找来了篮球、汤碗等作为道具,做纸盔,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做出有弧度的效果。”
在从事教学工作时,沥粉绘制这个环节不仅容易弄脏手,还很浪费,胡青梅的一位学生就提出,“老师,咱们能不能把沥粉灌在乳胶瓶里来画纹路,这样就不容易弄脏手。”
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坐都坐不住,到现在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还能获奖,这让胡青梅感到既开心,又欣慰,“通过讲授,我们学校的孩子慢慢喜欢上了纸塑,他们非常喜欢坐在美术教室里,做出一件件成品。孩子们掌握了这门技巧,收获了喜悦,还能拥有美好的回忆,这让我觉得传承这门技艺很值得。”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