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怀柔三中一名普普通通的英语教师,生于1969年7月,1990年走上工作岗位,26年来,就像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默默耕耘,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只有琐碎平凡的日常工作。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教育基本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还有对教育工作的由衷热爱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我的青春年华,我的情感智慧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给了我的工作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今天之所以有幸在此向各级领导和诸位同行汇报工作和思想,是因为我有两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一. 无私奉献,一片冰心在玉壶
1990年7月,我被分配到位于怀柔西部山区的黄坎中学,开始了我向往已久的教师职业生涯。非常幸运的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就任教初三毕业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学生几年后也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山区工作条件艰苦,但是凭着初生牛犊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无所畏惧的热情,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四年的山区工作经历为我以后不怕吃苦,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8月调入怀柔三中,三中深厚的底蕴与和谐的人文环境,迅速把我从一名青年教师培养成了教育教学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骨干,也迎来了我职业生涯的最佳时期:2001年7月的高职考试,我所带班级取得了怀柔三中有史以来最好成绩,2005年6月的中考中我所带班级取得了同层次班级最好成绩。
一切都似乎一成不变地延续着,学生带了一轮又一轮,直到2005年6月,我看到了教委转发的援疆工作通知,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二.家国情怀,踏遍青山人未老
2005年8月10号,我作为“北京市第五批援疆干部代表团”的一员,奔赴新疆和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疆教师。
离京前,市委区委组织了各种学习讲座,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到过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没到过和田不知道新疆的古老神奇。初到和田,一切是那么新鲜,经过短暂的休整和进疆教育,怀柔的援疆人员被洛浦县委组织部接到了洛浦——真正的目的地,我被分派到了洛浦二中。因为学校要到八月底才开学,我就随当地教育局党委张书记一起下乡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老百姓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了解少数民族家长对北京支教老师的期望和态度,并初步了解当地英语教学水平,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洛浦县第二中学是洛浦县唯一的一所汉族中学,可学生中近百分之五十是民族学生。学校共有十个教学班,其中四个为维汉双语实验班。全校共有专职教师36人,学生470余人。开学初由于部分支教老师没有到位,我先后教过五个班级,最后确定为初二(2)班和预科班,并担任学校外语教研组组长。英语教学在和田地区是一个薄弱学科,相对于县城中学来说情况就更令人忧虑。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低,家长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北京的情况差别很大。特别是英语学习,学生看不到前途,看不到用途,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低得令人难以置信。在充分做好本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我和教研组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根据年级特色和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搞了一些活动。初一年级夯实基础,搞百词竞赛;初二年级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力,搞演讲比赛;初三年级以中考为目标,搞综合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在全校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校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多次表扬英语组的工作。学生家长也纷纷表示,孩子爱学英语了。我抓住时机,主动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学生补习,得到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热爱。通过我的牵线搭桥,学校有15名贫困生受益于捐资助学,得到我区几位好心人的个人资助,为他们的人生点燃了希望之光。我本人也和其他援和干部一起,参加春蕾计划,资助维族女童入学。作为援疆教师,我主动提出并积极参加培养当地教师的工作,在和田地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展示课优秀奖,并获“优秀援和干部”和“优秀支教教师”的光荣称号。
圆满完成援疆任务后,我又回到了怀柔三中,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又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008年9月和2011年9月连续被评为“怀柔区中学英语骨干教师”。2014年7月,无意中看到学校公告栏贴出的援藏工作通知,又一次触动了我内心深藏的家国情怀。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我主动请缨。2014年8月18日我们一行52人组成的北京市第一批援藏教师踏上了传说中人间最后的净土。拉萨平均海拔3680米,第一个没想到就是严重的高原反应,我和其他两位最先倒下的险些被送上返京的飞机,我们几个在当地藏族医生和团队领导同事的精心照顾下,渐渐适应了澄净但吝啬的高原空气,也马上和大家一起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我们的学校—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完全由北京市投资援建,也是由北京援藏教师创建了初中部,招收了6个班,班容量在40人左右。我担任初一2班和4班的教学任务并兼任初一英语备课组组长。因为有援疆的工作经验,首先我对初一年级进行入学摸底测试,结果不出所料,学生之间差距也很大,有些来自边远县和牧区的孩子,汉语水平都很差,基本没开过英语课,教材是冀教版三年级起始的。面对复杂的状况和极度短缺的课程资源,我和其他两位教师反复研讨,达成共识,制订了激发兴趣,分层教学,加强辅导,夯实基础的基本指导思想,下定决心把教学工作踏踏实实地开展起来。我们学校是一所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有早课和晚读,都由任课教师承担。学校位于新筹建的教育城内,基本上是个大工地,没有路灯,距拉萨市区近20公里,我们的宿舍也有三四公里的路程,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这些困难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明白,援藏就意味着奉献。作为教师,没有什么比上课和学生更重要的,因为教材的限制,很难找到现成的课程辅助资料,我就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整合教材,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还在第一学期,组织了初一年级拼写大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不仅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还被本校高一年级借鉴,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2015年7月,荣获“优秀援藏教师”称号。
又一年支边支教结束后,我又回到了怀柔三中,因工作需要,放弃了政策规定的一个月休整假期,重新披挂上阵,又担任起了初一的班主任工作和英语教学任务。新初一恰逢“深综改”的全面推行,给教育战线吹来了盼望已久的春风,同时也对学校和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甘愿做第一批探路者,边学习领会,边参与实践,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义无反顾!
二十六年,我从一个刚出校门,满心憧憬,满怀热情的“新兵”,到现在经验丰富,经历奇异的“老将”,从没改变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初心,怀揣这样一颗初心,我将一如既往,坚定前行,惟愿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