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把“戒尺”还给老师

2018-09-19 08:43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把“戒尺”还给老师

老师该如何管学生?近日,有媒体专门就此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9%的受访者支持教师用适当的方式管学生,私下批评、适度当众批评和通知家长是接受度较高的的方式。

中国人历来讲求“严家出好儿,严师出高徒”,“严”可谓是对师者的基本“人设”。漫漫人生路,道路多险阻,遇见一位负责任的好老师,实乃一大幸事。古今中外,那些在各自领域内有所作为的佼佼者,多有“严师”相伴。在王羲之的鞭策下,王献之练字磨尽18缸水,终成书法名家;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莫泊桑苦练小说基本功,终成一代文豪;在华罗庚的朝督暮责下,陈景润潜心钻研,终成数学大家……师者的严格,增强了学生的自制力,也释放了学生的潜能,所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但反观当下,我们的校园教育似乎正患上一种“软骨病”:对学生罚站不敢罚久,批评不敢说重;只要家长一来闹,学校多半处于弱势,接着老师被要求写检讨、扣工资……现在,甚至连“老师管学生”这样天经地义的事都要搞个调查来寻求舆论“支撑”,足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在教育上宽容放纵,只能让孩子愈发放飞自我。一方面,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倘若在学校还不受管,势必愈发乖张任性;另一方面,学生如同树苗,如果没有必要的惩戒示其规矩和底线,极易长成“歪脖子树”。校园教育的“软骨病”,看似是对孩子的“呵护有加”,实则是另一种不负责任。

“教不严,师之惰。”管学生,是老师的权利,更是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可现实中,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下手中“戒尺”,化身不得罪学生的“好好先生”,显然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以至于养成了玻璃心:似乎自家的孩子谁也碰不得说不得,语气稍重就是“变相体罚”。家长杯弓蛇影,老师如履薄冰,这种信任感建立不起来,管学生就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成为老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无奈借口。

教育不能“一味发糖”,也不能仅是“辞严色厉”,摒弃这两种极端思维后,或许还有一条“中间道路”,那就是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保证老师“戒尺拿得稳,腰杆挺得直”,加强师生、家校之间的信任感,应成为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