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首善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8-11-20 11:32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以首善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

10月18日,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召开教育大会,研究部署北京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市委、教育部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突出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善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教育发展新篇章。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教育布局优化和区域协同。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帮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4年新学年,北京发布“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同时启动“一十百千工程”。北京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视作品,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了解百位中外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格;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千余个社会资源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2017年年初,《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成修订,删去76个“不”字,对于保留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15条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同年9月,《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公布,并首次从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八个维度提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还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近几年,每年投入经费两亿元,支持高校思政工作。明确要求全市高校5年内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1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铸魂工程”,每年组织1500名青年教师开展学习考察,组织青年教师、博士生等到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挂职锻炼;实施“青年英才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各大高校还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贴近性、吸引力,“接地气”的思政课正获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

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

要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补齐重点区域教育资源短板,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强化从严治校机制,净化校园环境。推动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2014年4月,北京市正式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市采取统一的小学入学服务系统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全程记录每位学生的入学轨迹,同时颁布15条“禁令”,坚决杜绝“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等不良行为。随后,小学入学新增“多校划片”“六年一学位”等措施,进一步治理“择校热”,降温“学区房”,维护入学公平。

北京市通过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城乡一体化等方式,积极打造教育新地图,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市民家门口。目前,全市已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58个、学区131个。前不久,北京市教委研制了《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还通过名额分配、市级统筹、校额到校、乡村计划等精准配置优质高中招生计划,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提高到2018年的50%以上。北京还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高考允许学生选考,外语听力一年两考,录取多元评价,试题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贴近生活。

为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的怪圈,北京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严禁校外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2018年新学年,免费“课后服务”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三点半”难题迎刃而解。

2014年,北京市启动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力量在体育、美育方面的优势资源,支持小学特色发展。目前,依托该项目平台开发形成的500多门课程惠及全市30多万名中小学生。

让教师职业更有魅力

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近五年来,北京多措并举,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师德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考核办法,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考核、评价的首要内容。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完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016年,北京市下发了《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为乡村教师送出包括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在内的8个大礼包,为乡村教师提供落户政策、资金补贴等支持。同时,还推出了“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把提升乡村教师素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

今年1月,《北京市拓展中小学教师来源行动计划(2018—2022年)》正式发布。按照计划,北京市将进一步拓展中小学教师补充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进一步加大公开招聘力度和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多种方式,解决中小学教师来源不足问题。在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上,一方面,增加市属师范类院校师范生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支持部分高校相关学科增设教育专业,招收师范类学生等。同时,启动了“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项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定向培养高起点的教师。

北京市还创新培训模式,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专门的网络平台上就可自主选择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活动,并赴实地听课研修。此举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教育布局优化和区域协同。提高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加强对“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实培计划”实施过程的跟踪研究,召开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印发《关于提升北京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支持高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和调整学科结构,强化办学优势及特色。

为持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北京市还制定了《关于提升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整合优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北京实验室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服务重大需求,打造创新发展战略支撑策源地。发挥科研项目牵引作用,完善北京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北京教育新地图正在京津冀的大地上徐徐展开。在2017年召开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上,重点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京津冀教育五年内将在10个方面协同推进。这两年,北京市还通过派出优秀管理团队、教师互派、课程共享、人才培训、技术帮扶等形式,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教育发展。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