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高校花样百出推动体育运动却遇冷 专家呼吁尊重个性化锻炼要求

2018-12-11 08:57 未来网

来源标题:高校花样百出推动体育运动却遇冷 专家呼吁尊重个性化锻炼要求

“一般4公里6块钱,有人拿着7部手机在跑步。”近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郑州一所高校将课余运动半学期80公里(男女一样)计入期末成绩,这一体能测试竟催生了“代跑”业务,甚至出现有学生携带7部手机跑步,为他人完成跑步任务。

此消息一出,网友就炸开了锅,对高校的这一做法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样做可以督促学生达到锻炼的效果;还有学生认为,学校不应该强制学生校园跑,这样治标不治本,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有网友@是呼呼啊表示:“觉得这种真的不好……学校可以教育鼓励学生跑步,但不应该强制的。就像那句话,我虽然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在一定范围内是自由的,但这种强制性真的不提倡。”

网友@Michael-Cheung-直言:“挺好,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还能挣别人钱。”

网友@多多多多喝热水也表示:“跑不跑是学生的自由,强制跑步app根本就是不应该的!而且跑多少次和成绩挂钩根本就不合理,模式太僵了。”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网友都纷纷“支招”,代跑业务运势而生。

网友@曹国wei先生今天选我了吗:“好便宜……我们学校代跑个800米都要100块。”另外还有网友说都是一个人带着几个手机在校园里跑、骑车带着手机跑;甚至,还有网友表示:“这个指标还滋生了我们学校的电动车租赁业务。”

其实,像郑州这所高校采取的做法并非第一次,记者注意到,早在几年前,就有一些高校制定了类似政策,强制学生加强锻炼,提高体质。

2014年,浙江某高校就出现了因怕体测不及格影响评优网上招募“枪手”的现象,花上50元或100元,就能找到一个“代跑”,而有高校明知有“枪手”存在,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6年,长沙师范学院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完成120公里的跑步里程数,打卡记录还将与体育课成绩挂钩。新规开始后,不少学生选择找人代跑,5元一次,打卡付款。

2017年,清华大学出台规定,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游泳不达标将不能毕业。

2017年,湖北经济学院在大一至大三学生中推行一款跑步App。根据规定,学生跑满30次即为及格,每多一次,有效成绩加3分,直至100分为止,代跑被发现将按作弊处理,记录档案。

这一系列措施的背后,其实是我国大学生体质不容乐观的现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就提高2%到3%。去年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中显示,大学生体质虽然下降速度趋缓,但仍呈下降趋势。之前教育部发布的3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变化情况也表明,大学生在爆发力、耐力、力量等项目上的表现甚至不如中学生。

在操场固定点打卡刷脸、运动应用软件随机规划路线、日行万步数据考核……为了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高校可谓用心良苦。但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何让大学生心甘情愿进行锻炼仍是个待解的难题。

对此,清华大学体育部教授陈伟强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大学生某种意义上还在延续中学的习惯,在这样的中国国情下,为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练,一定的强制是有必要的。”

但陈伟强还表示还需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在方式方法上要讲究科学、可操作性,要让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大学生年轻人的特点。

人民日报也曾发文评论称,“由于从小受应试教育的‘捆绑’,我国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高校学生体能基础相对薄弱。但在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强制性的外力是必要的。说到底,再合理的体测设计也是一种外力,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协助学生将体育融入生活,树立快乐健身、终身健身的理念与习惯,才是真正的共赢。”

而在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海云看来,高校具体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体质体能。

她告诉未来网记者,“第一,要唤起学生对体质体能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没有太多人生经历和经验,认识不到这个事情对他的意义,那么我们要做到唤醒他们的意识。其次,应该提供个性化的锻炼机会和要求。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需要和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并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和锻炼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要有丰富的体育设施和资源,学生可以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或者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而不是‘一刀切’。”

学校体育专家、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也认为,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重点关注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为这些学生针对性地降低长跑测试要求,避免他们为了完成测试任务选择旁门左道;此外,提供长跑测试的替代方案,如游泳,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耐力素质。对于那些实在完成不了长跑,但身体条件没有缺陷的学生,或许也可以采用其他测试手段。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