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五唯”:痼疾如何生成,怎样破解

2019-02-26 09:22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掀起了热烈讨论。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也相继下发文件,着力破除“五唯”。既然是顽瘴痼疾,就必须克服,也意味着绝非轻而易举。从目前人们讨论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来看,克服“五唯”的确并不简单。因为“五唯”之中那五个维度——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在长期实践中,既有传统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根基,更与实际利益纠缠,而如果不弄清“五唯”的生成因素及机制,克服“五唯”就不易对症下药,更难以收到实效。

评价,参考一定指标的多元衡量

在人类和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评价,是对人和人之所以成长的教育系统的衡量和考评。在评价中,参考一定项目的大众共同遵循的指标和标准,也是必然的。评价,也就成为参考一定指标的、多元维度的衡量。

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这些带有可比较指标的显性项目,也是长期存在于多元评价维度之中。其之所以逐渐成为评价学校和人才的主要标准,有其便利性和历史阶段性。

首先,从五个维度来衡量人、选拔人,作为评价学校和评价教育的指标,有其便利性。因为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和衡量个体或集体的发展、成长、成就甚至成功程度。否则,若没有这样的功用,它们就不会被评价主体选中。

中国科举制之所以存续并兴盛约达1300年,就在于它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有效综合了相关的评价要素。欧美现代教育评价学起源于19世纪末兴起的学生学业成就测量运动,发展到今天,分数和考试(如众所周知的风靡世界的PISA考试),仍然是重要的学业评价形式。

一直以来,对于考试,有一种说法叫“高分低能”;还有一种观点说“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文章一多质量就差”等等,从而否定用考试分数、文凭论文作为评价的坐标。应该说,这些观点在生活中确实可以找到具体事例予以佐证。但也只能说是事例,即个案,不可能因此推导出普遍性结论。事实上,从统计规律看,分数与能力,文凭与水平,学历与学力,论文数量与质量之间,总体上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不是无关,更不会是负相关。如果把“高分低能”“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学力”等说法当成普遍现象,那无疑取消了学习和教育的价值,陷入了反智主义泥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从五个维度来衡量和评价人才或教育,曾经意味着对知识、学问、学习、教育和人才的尊重,有其历史阶段性。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轻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时代,秦朝“焚书坑儒”、元代“儒生老九乞丐十”,都给中国文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其进步意义不单是教育的,更属于整个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它所释放出的巨大热情、能量及其效用,曾经积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高考,没有升学,没有其中对于知识的热烈追求,就很难塑造今天中国和中国人的面貌。

再次,从五个维度衡量和评价人才或教育,有其传统文化背景。人类社会要不受私谊干扰地公平地选人用人、分配资源,在还缺乏相对公平公正以及客观有效评判标准的情况下,考试分数、学历文凭等便被赋予了大众接受的参考价值,代表了大众相对接受的客观和公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明明知道考试、文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足,但仍然无法撼动考试和文凭体系在社会认知层面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甚至成为迟滞改革的阻力之一。

多元标准走向极端,“五唯”顽症悄然成型

由上可见,从五个维度来评价人才和教育,有其历史阶段性,也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当固守五个维度的评价标准,甚至逐步变本加厉,将五个维度的多元评价标准泛化、绝对化、极端化,最终演变成唯一的评价尺度,“五唯”顽瘴痼疾也就悄然成型。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过程中,过于强调简便性、客观性、量化与可比较性,强调高效率,以尽可能减少主观随意性和低效,而考分、文凭、论文等恰好能符合这些要求。

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教育迅猛发展以及普遍的成本分担制度实施,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迫切需要了解教育机构的绩效,并对其进行质量问责。出于这种原因,学校绩效评价、排名、评估等一时兴起,而评估认证、排名等,需要采集教育机构共性的、显性的和可量化的指标,这也激发了诸如升学率、考研率、文凭率、论文数量与引用率、帽子数量等量化评价标准不断得到强化。

三、在种种排名、评比作用下,学校之间、个体之间围绕着资源、声誉、质量、课题、成果等展开激烈竞争,为了实现赶超,人们往往选择那些易见易感的外在的数量指标,而有意避免那些主观、隐蔽、长期、复杂的不易比较的质性指标。

长期以来,大中小学确实逐渐出现了从多元评价标准转而依赖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和唯帽子是从的“五唯”评价现象,这种现象还愈演愈烈。尽管明知不合理,但由于已经形成顽症、惯习甚至无意识的社会文化,且与资源分配机制纠缠在一起,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地维护“五唯”评价体系,而那些竞争者也拼命地通过“五唯”评价争取获利机会。于是,五个维度的多元评价,渐渐异化变形为刻板僵化的“五唯”。

而在“五唯”评价标准之下,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片面轻全面、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在轻内在、重功利轻价值、重短效轻长远的作风和恶习,遂成顽瘴痼疾。

“五唯”顽瘴痼疾,正在将学校、教育和师生工具化、趋利化、片面化,它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最终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严重压抑了人的生命活力、压抑个性和创造性,与新时代培养教育身心和谐健全、全面发展新人的目标严重背离。

所以,克服和破除“五唯”,势在必行。

破除“五唯”要实事求是、注重方法

“五唯”的生成既有历史的和文化的根由,又有现实的原因,故此,克服“五唯”,就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民粹主义简单化态度。

一方面,要科学分析五个维度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合理性。应该看到,“五维”评价体系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过去中国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选择一些易感易见、易赶易超的数量化、客观化的外在标杆性指标和标准,有其历史阶段性。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种评价标准,更多地适用于培养和选拔追赶型的标准化人才,却不适应于培养和选拔创新型和超越性人才。在中国全面进入新时代,创新、卓越、引领、独创成为国家和社会全新战略抉择的时代,“五唯”评价标准显然不适宜。

所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实践中,破除困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科学的评价体制,要处理好“五唯”破与立之间的平衡,存量与增量间的平衡,合理性与功利性间的平衡。

其一,五个维度就其评价内容而言,其评价标准的合理性部分,要适当继承,并发挥其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激发人才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更要大力消除其不合理的成分,或者限制其不合理评价因素的作用范围与程度,更要赋予传统评价标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内涵。

其二,在传统的评价标准存量之外,增加新的评价形式和要素,丰富评价评估体系结构。虽然,从五个维度是能够评价和选拔人才,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尤其在评价人才的创新性、独特性、非线性发展以及品德心性发展方面,传统维度的评价形式往往不得要领,必须采取新的评价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日常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同行评价、质性评价和长周期评价等等。

其三,要弱化五个维度评价标准的使用范围。任何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都有自身优势,也有自身局限,要谨慎使用评价标准,不能任意夸大,更不能够简单作为人才选拔和资源配置的唯一根据。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要搞基于分数、升学、论文、帽子、经费、成果、项目、奖励等量化标准排队和评比,不能把排名、评比或者评估与相应的激励政策与分配政策简单挂钩。学校更不宜盲目相信排名,不能跟着排名转,按照排名来办学,排名中有什么就办什么,缺什么便补什么,这种短期化、功利化行为,可能见效一时,但长久伤害的是人才、教育和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总之,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归根到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教育规律培养,按照教育规律评价。

(作者:刘振天,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