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立:情系乡村教育敬业奉献 放眼教育未来改革创新

2019-08-29 16:53

打印 放大 缩小

三十年来,张学立扎根山村教育,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之路。带领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农村教育的神话。其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普教系统百名师德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市级优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被全国教师教育协会评为“优秀校长”;连续四届被评为“平谷区标兵校长”;六届被评为“平谷区教育先进工作者”。

3

勤政研学,助力学校发展

初为人师,张学立深知肩负的重任,他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创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改变山村孩子阅读困难、思维禁锢的现状。由于刘家河中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中学,班级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校住宿,张学立便长期住在学校。那时的刘家河中学,没有围墙,没有操场,时常停电,低矮破旧的平房,四面透风。他便带着学生们平整河套,建造活动场地;用旧报纸糊门封窗,抵御严寒;手执明烛,照亮那黑漆刷成的黑板。就这样,张学立日夜的坚守,带着他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一起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时至今日,他的学生仍这样回忆:迄今为止,张老师当时给我们上课的场景我依旧记忆犹新。黑瘦的脸庞映衬着坚毅;瘦长的身影折射着辛劳;方程式的配平让我们折服;严谨的教学让我对元素化合价至今不忘……在您的教诲下,我从刘家河中学起航。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您。长大后我就成了您!

三十年的坚守,张学立与教育改革同行,历任年级组长、德育主任、副校长、校长。期间他进行课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创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时至今日,刘家河中学软硬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一支敬业、勤业、专业、精业的教师队伍,是一所集信息化设施完善,绿化美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学,成为了平谷教育的一面旗帜。

1

倾心奉献,践行党员担当

“二(4)班整体比较散漫,学生综合素养又差,尤其是期末成绩较其它三个班相差六十多分,没人敢接……”教学副校长李怀庆愁眉不展的发着愁。一时间整个办公室陷入了沉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答话。“哎,这算个啥,化学我来,如果中考进不了前三,我自当受罚……”张校长却笑着回应。所有人不禁怔住了,正职书记、校长要教课,能行吗?那还不忙翻天。“物理我来,班主任也就是我了,校长都不怕我怕什么……”团书记王志诚似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英语就是我了……”李校长笑了。那一年中考,三(4)班的成绩直追其它三个班级,没有被拉下,尤其是化学居然取得三率全区第一的优异成绩。“有困难张校长上,我们什么都不怕”似乎从那时开始这样的思想已悄然扎根于每一个教师心中。

有时,同事朋友会开玩笑:作校长,还教课,光显你了?每当这时他总是一笑,淡淡的答道:这算什么,当德育主任时,我除了教化学当班主任,还要兼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呢,这都不是事儿。虽然说着轻松,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随着近几年学校人员流动,结构性缺编严重,人员安排不开,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自己必须顶上。

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张学立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除了住校,他每天都要五点半钟起床,六点多到校,晚上七点离校。三十年的坚守,已然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因为他懂得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2

凝心聚力,争创特色管理

作为校长,张学立深知顶层设计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探索,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完善整合学校课程体系。在“文化育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创设符合本校实际的“三层、四类”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助推器。

管理上借助平谷区推行的党员、教师“双积分”为载体,助力学校形成“四化”系统管理模式。即:日常管理规范化、规范管理数据化、数据管理公平化、公平管理优质化,“四化”环环相扣,逐级形成,逐级提升。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平谷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认可,并在刘家河中学开设现场会,面向全区教育系统作经验介绍并进行推广。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学习刘中精神的热潮,各单位以走进刘家河中学参观、在校宣讲讨论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

三十年来,张学立与教育改革同行,在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耕耘着,付出着,收获着……他的工作虽然很繁重,却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