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里:三十八年如一日 扎根山区作奉献

2019-08-29 16:54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大山深处有这么一位平凡的人。他,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38年,一路走来,一路艰辛,他的人生因奉献山区教育而绚丽。他,就是四海中心小学的赵万里同志。

让青春在山区教育中发光

1981年,19岁的赵老师师范毕业后,为彻底改变他童年苦涩的记忆,追随心中的阳光,他毅然执起教鞭,走上讲台,当起了十几个学生的“孩子王”。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那时,没有自行车,他要从家步行到学校,中间走过二十里的公路,走过十里的大沟,再穿过羊肠小路,有时把脚磕得生疼,还要背上玉米面,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每年的雨季,赵老师都要趟河背孩子过河到校上课,傍晚放学再把每个孩子送到河对岸,因此现在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冬天取暖更是问题,他就带着学生上山去砍柴,于是“迎着朝阳担水劈柴上班,披着晚霞生火打柴放学”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更糟糕的是,冬天下大雪,买不到菜,他只好煮些挂面凑合了一顿又一顿。不仅如此,他还帮村里没有母亲的李仲霞中午热饭,在生满铁锈的大锅里舀上两舀水,上面支上两根杨木棍儿,把饭盒放在两个棍上,用捡来的柴禾,烧上一火灶,熥热后就算是一顿午饭了。几年如一日,年幼的女儿只能拜托岳母白天晚上照顾,但他从不抱怨。

条件越是艰苦,赵老师越是努力地工作,因为他想让孩子们长大了凭自己的实力改变命运。赵老师担任的是复式班教学,但他对工作丝毫没有怠慢。开学初只领到两盒粉笔,一个板擦,没有三角板,没有计数器,没有一个球,没有一根跳绳。没办法他就自己动手做尺子,三角板,计数器,自己花钱让别人从怀柔捎回两个小皮球。他还经常为了辅导学生忙到深夜,忘了吃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以校为家,陪伴着孩子们,时间一晃就是三十几年。

老牛更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2017年11月16日,他突患脑梗塞,住院两个星期,在家休养一个月。上班后,几十名可爱的孩子把他围拢,向他问好,当时,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因孩子的可爱懂事而感动。2019年1月18日,在给退休教师送春节慰问品时,他脚下一滑,右胸部撞到了车上的座位把手,导致四根肋骨骨折。在家休养三个多月,上班后依然认真备课,认真上好劳技课。

虽然临近退休,但他仍然不甘落后,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他的办公桌上,经常存放着几摞厚厚的崭新的书籍报刊,他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此时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老者戴着老花镜,伏在桌子前,手里握着笔,嘴角挂着笑容,他笔下是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字,其实也是他饱经风雨的一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8年,弹指一挥间,38年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每年的教师节,他都会收到来自祖国各地的祝福,他的孩子们当中,有再也没见过面的,有时常到家里做客的,有公务员、教师、医生、公交车司机……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时候多么淘气的孩子,现在都成家立业能干一番大事了。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23年里,他曾荣获过延庆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优秀班集体称号,并带领四名优秀少先队员来到北京中南海,参观毛主席故居。200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金质奖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一名贫困中恪守信念的乡村教师,清寒中奋而思进的乡村教师。风风雨雨38载,他像一棵白杨树坚守在大山的深处,和众多的伙伴一起,用肩膀挑起了大山的脊梁。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渴求知识的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像慈父一般呵护着每一个孩子,洒下了对山区教育的一片真情。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依然坚守着那座大山,坚守着那里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