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赵琳: 成长,永远在路上

2019-09-03 10: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站在这里,心怀感激又忐忑不安。十六年来获得的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更是鞭策。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这份理智源于多年前的一件事。

多年前,我的孩子突然病了。我带着他四处求医,心理医生建议我:“必须改变教育方式,是你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不解:“我就是个教师,我的教育怎么会出问题?”心理医生笑笑说:“你知道吗?得这个病的有很多都是老师的孩子。” 周围同事都在说:“别再当班主任了,多留些时间陪陪孩子。” 我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与自责之中。作为母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我无颜面对学生。整夜的无眠折磨着我,“你的教育出了问题”医生冷冷的话语总在我耳边回响。 不找到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无论作为母亲还是教师,我都是一个失败者。不找到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我和孩子都将无法走出困境!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教育书籍,寻求教育方法,体会教育实质。我一天天在改变,孩子也一天天在好转。他的好转,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奇迹。于是,我想把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

几年来,我一直思考并践行打造班级“家文化”:爱是基础,体验是过程,守护是方式,成长是结果。

孩子的成长是在自我体验中完成的。教育者的责任是用爱守护体验空间,助力孩子成长。高一的他上课懒散、不交作业、游离于学习之外、游离于“正常”之外。几次对话,我冷静下来。他说:“你们讲的我都会,假期我都学过了!”目光中透着倔强和抵触。

他的抵触,就像是让我碰到了刺猬身上的刺。拔掉这些刺吗?那是他身上的一部分,强行拔掉,必然皮开肉绽,留下永远的伤疤。不拔掉,这些刺伤人伤己。思考之后,我决定按兵不动,但我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

期中成绩下来了,落后的成绩令他有点沮丧,但他的那份抵触告诉我这不是一个好的机会。

转天体育课上,他骨折了。家住远郊,无人照顾,原本好动的大男孩儿拖着一条打着石膏的腿,很是吃力。我发动全班负责起了他的饮食起居:一日三餐,放到身旁;怕他着凉,我拿来毯子;为方便如厕,我买来坐便椅…家长要谢我 ,我拒绝了,说:“他在我身边就是我的孩子,照顾他是应该的。”

从那以后,孩子眼里的不屑和抵触消失了,在班里,总是帮我忙前忙后。而就是这个男孩儿,在三年后的高考中取得了617的高分。 

回首与他共度的时光,让我更加理解了什么是“守护成长”。守护成长不是放纵不管,其中的“护”是给予孩子体验的间,让他有机会面对问题“真相”;其中的“守”是密切关注,寻找契机。守护成长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以生命成长为己任,创设机会与条件,让生命得到更完美的发展。守护成长更是对教育实质的回归与坚守,放下情绪、探寻本质、提升修炼、助力成长! 

十五年来经过犯错、推翻,重建,才慢慢走近教育的实质。这个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成长才会引领孩子的成长。我深知新时代,“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老师”是责任,是磨炼,是探索,更是一生的修行。因为,成长,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赵金明(Q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