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张凯旋:薪火相传,育人育心

2019-09-04 16:1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的教育信念——抽象些,是我家连续四代为人师表,我对这个职业天然的亲近感与使命感,具体些,就是我用真心收获的34颗真心。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逆的、无法重复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一段独一无二、受益终生的校园生活。

还记得2016年7月份入学教育时见到这三十几张笑脸的那天,一种浓郁的“想要长大”的气息扑面而来: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年龄尚小,但内心对独立和自尊的呼唤比任何阶段都要强烈。著名的的心理专家萨提亚曾将一个人的“自我”比作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行为,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这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那么,这一个个行为背后、一张张面庞背后,孩子们真正的“自我”、更好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如何能够让他们尽可能地展现、开掘最好的“自我”呢?

一、坚持匠心,打造班级“剧”文化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校训是“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由此形成了我们颇具特色的“聚宽”文化——即通过凝聚力量、融合共通,为学生打造更宽阔的平台、开掘更广阔的视野。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佛兰克·帕贾瑞斯(Frank Pajares)曾说:“教育中最棘手的那些问题都不能用一种简单通用的方法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关注我们生活中文化的力量。”因此,依托十八中“聚宽”文化力量,营造符合5班班情与特点的班级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于我自身而言,由于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文学专业,其间接触了大量的话剧剧本与演出,被这门艺术深深地吸引,甚至自己创作过剧本、参与过演出。我深知这门艺术不仅能让参与其中的青少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释放自我意识和好奇心,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而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呼唤的人才素养。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渐渐将戏剧当作一个抓手,在育人育心的路上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其实,想要利用戏剧这一形式锻炼孩子们的想法是源于任课教师们给我的反馈。 

在初一上学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跟我反映5班的听课效果——讷于表达、专注力差、学习兴趣欠缺……我一度苦恼甚至泄气过,从哪里能堵上这一个个漏洞呢?对,从课堂上开始尝试!众所周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记叙文,也就是说,大多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因此,但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我都在讲完之后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们分小组演一演的机会。哪怕是简单的对话,也要创设出情境,为的就是先引导学生放开自己,大胆展示。

起初,被抽到表演的孩子常常是红着脸站在讲台前的空地支支吾吾,只有个别喜欢表达的孩子能说出“台词”。但我没有放弃,有时索性自己在这几十个孩子面前做示范。

印象最深的是在讲《核舟记》这篇文言文时,其中一个环节是表演“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需要几个“小演员”还原人物动作和位置关系。看着他们红着脸蹲在地上“挪”,我一下子急了,因为我知道他们并不是不明白文章内容,而是放不开自己的“形象”,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于是我要求给孩子们做示范。我一下子坐在地上,把其中涉及的两个人物的动作一点点分解、展示。一瞬间,我看到孩子们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从一瞬间的震惊变成笑逐颜开。可能,他们从没见过为了讲课坐在地上的老师吧!可能,他们真正被激发了吧!无论如何,结果是孩子们争着演黄庭坚,争着当苏轼,惟妙惟肖的表演让班里响起阵阵叫好声。自此,即便没有设置表演环节时,他们也会问能不能演出来,脸上写满了期待。

既然有效,就继续拓展。我带着孩子们了解话剧、曲剧、京剧等多钟戏剧形式,从艺术课老师那里争取看演出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对戏剧有了熟悉感、亲切感。

语文课、分享会……可以说是“能演就演”,在这个辛苦又漫长的过程中,5班逐渐形成了凝心聚力、专注读书、热爱学习的班级文化。

二、付出真心,建造生命共同体

“5班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我最常说的话,孩子们也深深地记在心里。同样,越来越好的5班是一个整体,我希望能用最温暖的力量融化他们,让他们真正敞开心扉,真正把这里当做“家”——无论是绝大多数孩子,还是那些“看似特别”的孩子……

有一天在教学楼里遇到一位少有工作交集的老师,他跟我说:“凯旋儿啊,你真是太不容易了,简直跟当妈的似的带着他们啊!”我特别诧异,开玩笑说“陆老师,怎么连您也知道我不容易了?”原来是那天,我们班的小豆又一次陷入情绪的狂躁,不断地扰乱课堂秩序,到了办公室也难以平复,我跟他说“那你陪我去操场遛弯儿吧”,我跟他边走边聊,试着找他感兴趣的历史、音乐等话题,他也从起初的抗拒、气愤满满平复下来。而这一幕,被办公室对着操场的陆老师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都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

是啊,可不就是妈妈么,现实又是,我们班的“特殊情况”,远不止小豆一个。

面对残疾、成绩优异的小沙,我随时随地与陪伴她的妈妈交流,在班级中积极营造帮助她、爱护她又能平等得看待她的氛围;面对家庭特殊、思想丰富、与班集体有所疏离的小徐,我引导他发挥电脑方面的长处,每次活动后为班级制作电子相册,找到自我价值;面对人数占了年级所有住宿学生四分之一的住宿生们,时常找他们聊天,关注他们心理和生活情况,甚至与他们约着一起运动,每个学期的最后一天都要一起在食堂吃一次饭,我知道,对于这些小小年纪住校的孩子来说,“家园感”也是想要从学校和老师身上获得的……

而不“特殊”的孩子呢?他们最平稳,也最容易被忽略,每个学期,我都要求自己找这些孩子单独谈心每人至少两次,现在大家都已习惯老师并不是只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才注意到我……我希望的是,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被关注、被在乎。

就这样,5班慢慢变成了一个苦乐共享的“生命共同体”,每个人都找了最温暖的“归属感”,有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三、守住初心,创造教育新价值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届孩子们——刚刚参加完中考,看着走出考场的那一张张明媚的笑脸,我的眼眶湿润了——回首这三年,这初为人师的三年,这有泪有笑的三年,这逆旅与顺途并存的三年,我的内心太复杂了。

我想起当初读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时,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本书就不适合你了。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是啊!我所做的——无论是探索戏剧育人,寻找尽可能多的途径打造班级文化,还是打开学生心扉,寻找尽可能多的方法温暖学生心灵——都源自我所爱,源自我希望能做学生永远的陪伴者和最坚强的后盾,也源自我妈妈、我姥爷、我太姥爷对我的影响。

我的妈妈是一名快乐的小学老师,去年,她退休了,但是因为自己多年积累的兴趣爱好——剪纸,又重返校园,成为一名剪纸老师。我的姥爷,是一名普通的乡镇中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见证了祖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而他,却始终兢兢业业教书,现在家里还保存着他退休时写下的一幅字:“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的太姥爷,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也是无数冒着生命危险教书育人的先生之一,他28岁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1943年,据说,他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天,还坚守在异乡那个破旧的小学堂里。

我的身上,流淌着一代代教师人的血液。沧海桑田,唯思想传承之光不熄,育人原初之心不变,我想,这便是我的初心。

记得北师大二附中的何杰老师曾说,他的教育座右铭是“用我的生命状态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他一直在追求专业理性、实践智慧与教育情怀的完美融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我想,这便是教育的价值。

愿你我,都能守住初心,创造教育的最高价值……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