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学校王寅生:小乡村 大变化

2019-09-09 16: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龙王村是父亲出生的地方,自己虽不在此出生却对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多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勾起了昨天的回忆,感受着今天的变化。

从龙王口沿着深深的山谷前行。马路时而盘山,时而进入谷底。行程约四里时,前方一座突兀的山包把山谷分为两叉,顺着盘山路爬上这座山包,再拐过山嘴,一个小山村就会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这个小山村就是我的故乡——龙王。

这时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这个小山村四十来户,她坐落在山包的高台上,村前是深深的河谷,村的四周是层层叠叠的群山,在这群山之中,小山村显得那么安然。

村中几处老式的四合院,一座石碾,一颗苍老遒劲的古槐,看上去又显得那么古朴。而村前那条像新月一般的柏油路以及围绕古屋建起的红瓦灰墙,白色塑钢窗的座座新屋又人让感到这小山村焕发着时代的气息,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村四周那梯田里开放着杏花,一片片、一层层。山上山桃花、野樱桃花争奇斗艳,一簇簇、一团团。空气中弥漫花香,群山、鲜花、村庄,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在这里也有着许多神奇而又动人的故事。

龙王村原名叫龙窝,只因抗战时期八路军传送情报为了书写简便才把“窝”改成了“王”字。说到龙王真是和龙有着不解之缘,这里祖祖辈辈流传着关于龙的故事。

在村子的下方河谷中有一个小石潭,这就是人们说的龙潭。龙潭是由南北两座扇风的峭壁合围而成。形状像一个平方的蜜桃,潭水顺着“桃”嘴尖处缓缓溢出,石潭幽暗深邃,它被山体遮掩着,从上边的路上很难看到,但很远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龙潭的下边还有一个石潭,只是太浅,流水湍急,人们叫它簸箕潭。簸箕潭再往下行数十步,一座从北岸突出的山脚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小湾。古人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小庙,用来供奉龙王。现在庙宇不见了,但庙宇的遗迹还能依稀可辨。相传,在建庙时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建庙的工匠坐在潭边吃午饭。有的人看到潭中有许多鱼游来游去,便把米饭投给它们吃,鱼争相吃食,非常有趣。这时,有个叫猴权的人想出了歪主意:他拿来了筛石灰的筛子,顺手把米饭投在水中逗鱼上来,紧接着用筛子捞鱼,明明看着鱼进了筛子就是捞不上来,他接二连三的捞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潭水翻滚着涨了上来。众人见到这个阵势,急忙放下手中的午饭,叩头祈祷,潭水这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午后,西北天空浓云密布,下起了暴雨,雨后猴权家的地被洪水冲走了,而别人家的地却安然无恙。

这个故事不知传了几代人,“龙潭有灵验”的说法深深地扎根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解放前十里八村的人一遇到大旱便道这里来求雨。直到解放初期还有求雨的习俗。我小时就曾看到过这求雨的场景。

人们用木棍柳枝扎成一定轿子,把“龙王爷”放在中间,两个壮男子抬着轿走在前边,人群跟在后边到龙潭求雨。回来后又搭棚杀猪蒸馍供奉龙王,那场面还真是热闹。求雨的仪式结束后,几位老人便把“龙王爷”藏起来。他怕“龙王爷”被别村人偷去。理由是“龙王爷”能保一方的风调雨顺。据说龙王村的“龙王爷”也是由几个年轻人从很远的河北省偷来的。

现在看来,那时的人们真是愚昧可笑,但仔细想想就社会人们遇到灾荒自己无法抗拒,无人救助,也只能祈求上苍了。

张奶奶是村中年龄高,经历多,精力旺盛的老人。她不止一次地讲述抗战时期的故事。

龙王这个小山村地处偏僻,有四周的大山做隐蔽是抗日活动的有利地点,八路军、游击队经常在这里居住。那时张奶奶才十八岁就参加了抗日工作,她组织妇女做军鞋,鞋材料不够,她们就忍痛把搭戏棚的布剪成鞋面,把能用的戏装剪成鞋里,分给村里的妇女去做。送材料,收军鞋,整天跑前跑后。

做好的鞋要送到大乔山(百花山一带)供给处,这本是男人的工作。可是有一次鞋已收齐,可男人都出去了,怎么办?她鼓起了勇气决定自己去。到八路军供给处如果走大路只需半天的时间,为了不被日本人发现大路是不能走,只能走深山小路,绕道前行,这样一来路不知远了多少。早上动身,深更半夜才到。这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女人来讲是多艰难而又危险的工作啊。讲到这里张奶奶激动了:“什么叫怕,那时连这个怕字想都顾不上想,就怕完成不了任务”。

讲完故事张奶奶又沉思起来,脸上那凝重的表情又把她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急促响亮的山鸡叫声划破寂静的填空,喜鹊站在枝头喳喳地叫着,从这枝头飞到那枝头。天亮了,勤劳的山里人起身向各自田间地头走去,退耕还林政策改变了农民的耕作方式。同时也给山里人带来的丰厚回报。村民们在自己田地里保留了原有核桃树,又栽种了杏树,地边修剪了山桃树,阳坡处还嫁接了大枣,梯田的石堰被他们修补的结实整齐。人勤地不懒,每年的七月到十月,杏熟了,山桃熟了,核桃也熟了。这时节安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你来我往,收山货的车辆跑个不停。山货出手了,村民心里乐了。

这里山场大,又给村里人创造了创收的好机会,按政策每户可以得到一个护林员的工作,这是其他村羡慕不已的。护林员不需要多大的体力,需要的是百倍的责任心。护林员不负政府的重托,他们成年累月地坚守岗位,守护着他们的山林。

剩余的人多是壮年人,他们又到别处搞创收去了。

太阳慢慢升高,它把煦暖的阳光洒向大地,洒向小山中的场院。这场院是本村的门户,进出村的人都要经过这里。

场院的老人慢慢多了起来,他晒着太阳,看着热闹,拉着家常。谁谁家买新车了在外边拉活呢,谁家在城里买了楼,一个个新闻在他们中传播着。

现在这社会多好,人们再不用为吃喝发愁,生病合作医疗保证你能看得起,咱老人。还能领到养老金。

他们沉浸在喜悦的谈论中,暖暖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悠闲。

两天的回乡之旅结束了,我在回来的路上沉思着,回味着,社会在发展,家乡在变化,祖国在富强!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