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优化科研生态让更多人坐得住“冷板凳”

2020-09-16 09:21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优化科研生态让更多人坐得住“冷板凳”

对中国科研而言,当前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键,就是扭转评价功利化倾向。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就像深埋于地下的种子,把政策的水浇透、把制度的肥施足,才有来日的破土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提醒我们,与其用条条框框卡“收获”、问贡献,不如尊重科学规律、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助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蓬勃生长。

在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面对一位科学家提到自己经常被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的个人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寥寥数语,切中肯綮,点出了我国当前科学研究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科技乃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新中国从一穷二白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始终葆有穿越风雨的强大定力,很大程度就在于我们牢牢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从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初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科技体系到引入市场机制优化科研体制,几十年来,中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直线提升,大批尖端成果竞相涌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密集铺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我们在一些前沿领域逐步进入并跑、领跑新阶段。“天眼”探空、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创新盛果期的到来,既是对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也堪称大国复兴的生动注脚。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必须回答的发展之问,那么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直面不同发展挑战,给出的答案也必然有着不同侧重。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为了尽快畅通经济循环,在追赶世界的过程中,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将大量资源投向应用科学。这种选择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基础研究在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上一定程度被弱化,甚至还因经费不足、待遇不高,被很多人视为“冷板凳”。愈向前发展,这种不协调性所带来的问题就愈突出:应用创新再繁花似锦,底层原理没搞清楚,只能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关键时刻难免被“卡脖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才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犹如幼苗生长拔节需要适宜的土壤环境,对基础研究的热情培育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生态。对中国科研而言,当前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关键,就是扭转评价功利化倾向。基础研究探索的是未知前沿,这决定了其特点是投入大、风险高,成果取得周期长、实用价值很难“立竿见影”。倘若在科技立项上以“有用无用”论英雄,在资源和待遇上拼论文、唯职称,成果考核上要求“今天种粮、明天催收”,即便科研人才再有科学探究的好奇心,体制机制的牵绊也难让其静心深耕。很多时候,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就像深埋于地下的种子,把政策的水浇透、把制度的肥施足,才有来日的破土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提醒我们,与其用条条框框卡“收获”、问贡献,不如尊重科学规律、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助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蓬勃生长。

“不要看是什么所有制、什么体制,要创新发展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推动基础研究,除了政府部门挑大梁,企业、社会和民间等力量都应参与进来。数据显示,在美国基础研究投资中,政府仅占45%左右,企业投资高达25%。虽说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公共产品属性,巨额投入、稳定支持是政府部门的天然职责,但“剃头挑子一头热”不仅独木难支,也难以适应今天的发展大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过去那种“科学家研究-工业试验-企业出产品”的产学研模式逐步式微,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舍得投入,才能带来更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主动发力,我们的基础研究便能在“双轮驱动”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研发、成果转化、商业应用等诸多环节,考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呼唤的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生态。在科研攻关阶段,怎样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基础研究?在技术转化阶段,怎样提升转化效率,实现产学研“一条龙”?集成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资源,打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一流的创新成果自然水到渠成。在这方面,中关村作为全国创新的风向标,这些年一直在鼓励创新上持续探索,不论是率先实施“1+6”“新四条”等政策,还是设立科技成果“三权”、股权激励等重大试点,着眼的都是优化科研生态系统。一整套措施组成了适宜创新的生态系统,让其成为创客们安放梦想的最好之处。有创业者感慨,在中关村方圆几里间“欲望丛生,野心勃勃”。

“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奥秘,只是像孩子一样好奇。”一份纯粹的初心,是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的最大出发点与长久驱动力。今日中国的国力和科研条件今非昔比,也完全有条件呵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科研梦。摒弃功利倾向,回归科研本真,营造起适合潜心研究的科研生态,让人才心无旁骛投身所爱,中国科技定能突破基础研究瓶颈,攀上更光辉的高峰。

责任编辑:任梦婕(QL0018)作者:范荣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