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开学第一课》“天地连线”,把课堂搬到太空

2021-09-02 09:26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首次!今晚8点 《开学第一课》“天地连线”,把课堂搬到太空

9月1日,新学期的大幕缓缓拉开。晚上8点,《开学第一课》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全国中小学生如约见面。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首次在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设立“太空课堂”,三位航天员为大家上课;同时请到革命先驱、科研前辈的后人讲述奋斗故事,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开创未来。

天地连线

三位航天员:此刻我们正飞过祖国的上空

现在,神舟十二号乘组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正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紧张工作。

《开学第一课》送给全国中小学生一份惊喜——第一次把课堂搬到了太空,通过“天地连线”,三位航天员为同学们带来特别的一课。通过卫星信号连线,航天员聂海胜告诉孩子们,他们正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此时此刻我们所在的天和核心舱正经过祖国上空。”

太空环境具有微重力、强辐射和高真空的特点,不仅所有航天设备需要特殊设计,舱内微重力对人体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航天员每天都要进行身体锻炼,来保持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在这堂太空课上,聂海胜给同学们介绍天和核心舱配备的健身设备,有太空自行车、拉力器、握力器,“我们第一次把跑台搬上了太空”,他还展示了太空健身的诀窍,分享了动作要领。

刘伯明手持摄像机当起了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天和核心舱,汤洪波则表演了“筷子夹茶”的绝技。

三位航天员鼓励孩子们:千年梦想,百年梦圆,有了你们的加入,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大,更远!

《开学第一课》还请到了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他说,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进入了空间站时代,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正同其他国家头顶同一片蓝天,为破解宇宙谜题携手“问天”。

穿越时空

先烈后人:我们最大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

在“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篇章中,“课堂”上从左到右,摆放着陈望道、毛泽东、李大钊的雕塑。

主讲人侯京健是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毛泽东的扮演者。他的讲述从一本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开始。这本书在百年前的中国点亮了无数人的信仰之光。以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为代表的觉醒青年们,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下,探寻着救国救民的方法,为暗夜里的中国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开学第一课》现场还请到了李大钊之孙李宏塔、李亚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一生的写照。在李亚中看来,祖父“妙手”书写的,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篇“文章”。“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向同学们讲到了祖父“一块大洋”的故事。李大钊当时是北大图书馆的主任兼任教授,月薪加起来大概有200多块大洋,但他把很大一部分月薪用于发展革命事业,剩下的钱还要救助困难同学和穷苦百姓。1927年4月,李大钊英勇就义,牺牲后只给家人留下了一块大洋。但是李大钊却给后代和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和无价的精神财富。

作为共产党人革命传统、优良家风的传承人,李宏塔始终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严治家,秉持了“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的不变信念。他说道:“我们最大的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

正是无数革命先辈为理想而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幸福。正如主持人康辉说,许许多多像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一样的有志青年,在理想的感召下“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追寻历史

中国核动力“拓荒牛”:我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彭士禄的女儿彭洁在讲述父亲的故事。

被称为中国核动力事业“拓荒牛”的彭士禄作为中国核潜艇的第一任总设计师,他和同事们的奋斗捍卫了国家安全,在深海之中牢牢竖起了一道“核盾牌”。因为保密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他的名字都鲜为人知。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请到了彭士禄的女儿彭洁。她带来了父亲留下的珍贵记忆:一套“永远姓百家姓”手稿。彭士禄年幼时,他的父母就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奶妈背着他连夜逃出,开始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姓百家姓的童年生活。后来,彭士禄在党组织关怀下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求学之路。

在手稿中,彭士禄流露出了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想法: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激发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习性。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姓“百家姓”。

彭洁说,父亲曾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为祖国深潜,为核电拓荒,愿将此身长报国,俯首甘为“拓荒牛”。今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了自己96年的人生,魂归那片他深爱的海洋——遵照他生前留下的遗愿,彭洁将他的骨灰撒进大海,让他回到当年“长征1号”下水的地方。

实现小康

西海固移民:我种起了43岁前从没见过的蘑菇

《开学第一课》请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的第一批移民谢兴昌,讲述了一段当年福建支援宁夏西海固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山海情”。1996年,福建、宁夏启动对口协作扶贫,闽宁正是两地共建的西海固移民点。谢兴昌说,过去的西海固是“苦瘠甲天下”。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深山里,用驴来驮。国家推出了移民政策,他和乡亲们一起搬迁到闽宁,盖房子,发展生产,后来在福建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学种蘑菇。

“我43岁之前从来没见过蘑菇,能不能挣钱,心里也没底,可我是共产党员,于是带头第一个种起了蘑菇。”谢兴昌说,福建专家手把手、人盯人地全程指导,经常半夜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地去看蘑菇,甚至连卖蘑菇的活儿都全担起来了。那一年,闽宁的乡亲们种蘑菇增收了三千元到五千元,在当时那可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巨款。如今,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扶下,闽宁乡亲们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小康的生活,闽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谢兴昌说,年轻时自己第一次见到党徽,就被上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深深吸引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党员徽章,我问朋友这是在哪买的,我也想买一枚戴上,朋友告诉我说这是只有党员才可以佩戴的。”他说,后来自己坚定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为人民服务也一直印在了心里。

责任编辑:任梦婕(QL0018)作者:张航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