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在科研中育人,北京中小学校长探讨研究型学校建设

2021-10-20 10:40 新京报

“育人质量是衡量研究型学校的主要指标。”10月19日,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举行的研究型学校建设项目交流会上,来自北京东城、顺义、怀柔等区的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如何让教育研究促进教师、学生的成长。

“文化自觉和价值认同,是学校变革和创新的动力。”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崔楚民表示,学校长期坚持课题引领和带动,发展了教师队伍,形成了研究型组织文化特色,推动了小初高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崔楚民介绍,学校提出和实施了学习型学校发展战略。依托课题“学习型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持续开展教师职业发展月、发展学习型组织文化等措施,形成学习型学校文化特色。通过展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价值追求。在课题的带动下,教师专业成长显著,该校教师每年发表论文接近百篇。

顺义区西辛小学校长朱秋庭介绍了该校“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进展。她表示,学校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基于学习科学视角,提出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将学习变成一种积极投入、意义构建和持续提升的主动性活动。通过闯关类、设计类、桌游类等方式,学校将游戏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科学、更快乐、更有价值。

怀柔区第三小学校长曹仲帅分享了该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该校2021年的科研主题是孔子,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点燃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为每个年级打造了孔子微课程。通过诵读、眼看、读译的方式,全面呈现孔子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此外,学校设置了“孔子研究月”,通过主题研究、表演、手工等方式,让孩子们全面了解孔子。

在点评环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佟德表示,育人质量始终是衡量研究型学校的主要指标。未来,课题研究要重点关注大单元教学以及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以“长链条”的形式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实现一体化的完整人格教育,让学校发挥“文化场域”的作用。

佟德提出,教师的科研素养是研究型学校的基础。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素养,成为“成长型教师”。此外,管理机制是研究型学校的保障。学校要在指导制度、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交流制度等方面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保障。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的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

此次交流会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协办。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