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教育 > 教育启示录 > 正文

邵学良: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202206/0710:17

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形势,“五一”假期之后,北京市中小学暂缓返校,同学们再次开启居家线上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结合疫情中线上教学经验,各学校在线上教学方面有了哪些新变化?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哪些新思考?一起来关注教育新变革。

采访对象: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校长 邵学良

123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邵学良


线上教学带来三大改变

记者:疫情期间,学校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多轮的线上教学实践,使学校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方式上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邵学良:一是观念改变一场疫情两次线上教学,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第一轮线上教学学校和教师还有些措手不及之感,这次在教委安排提示下,学校和教师已经提前做好了线上教学的准备,线上线下教学的切换更加有条不紊。学校和教师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出击——学校提前完成了线上教学方案,教师也提前制作了一些微课,线上教学的思想更全面、教学方法更丰富。

二是教学管理的改变。为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学校也在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马驹桥镇中心小学有五个校区,线上教学期间实行了“分层、全过程、云管理”模式。中心校班子成员实行“校区包干”,校长、副校长每人深入一所校区,保障线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中心校教学干部迅速下沉到各个年级,实行了五个校区网课的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校区校长和教学主任深入到本校每个班级,保障了线上教学工作有效落实。各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加强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强化校本教研,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三是学习方式改变线上教学每节课从40分钟变为20分钟,教学时间短了,但是学习内容是不能压缩的,那么就要在学习方式上下功夫。线上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学校和教师更加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

作为教师在备课中除了研读课标、教材,抓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同时还要参考国家、市区优秀资源,选取与每课重难点匹配的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和使用教学课件、学习资料等,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做好自主管理。

记者:“双减”要求之下,对学校新一轮线上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邵学良: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整合。线上教学后,课程的设置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调整课程设置,采用“一班一课表”“一生一对策”,力争做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比如:劳动技术与劳动教育整合等等。

教学平台进一步科学使用。以“简洁性、实用性”为原则做好教学平台的选择和使用。学校线上教学平台现在主要选择的是“钉钉”直播。如何使用这一平台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连贯通畅,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校本教研进一步有效落实。线上教学对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校要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力量,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模式下的单元整体备课,有力支撑线上教学。在线上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愈发重要,教师如何分配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系列学习任务,先学后教、交流点播、巧练延伸,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无缝衔接,是线上校本教研的根本任务。

 

教育信息化终将推动教育的发展

记者:两年多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哪些新发展?

邵学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学校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所有教室、专用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网络全覆盖,学校有录播教室,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办公设备等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全,新的广播系统和监控系统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较高标准的信息化条件。

我校是通州区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老师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实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疫情期间,教师们人人开展在线教学,不断探索线上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家长的认可。

记者:谈谈您对疫情现状下的教育信息化未来的思考与展望。您觉得未来的“云教育”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下,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

邵学良: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教师依托网络化、远程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线上教学,为日后线上教学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实践教学经验,更为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教育信息化终将推动教育的发展。

未来的“云教育”会朝着“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发展。“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三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形成“三新”,最后达到“两高”。

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疫情期间,与“云”有关的热词在教育界走红,从“云课堂”“云备考”到“云教研”疫情之下,当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走向“云端”,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云教育”发展的无限想象。无论对于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管理者,有关“云课堂”的诸多尝试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疫情结束后,它的探索步伐也不会停止,新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将应运而生,云教育将为未来教育赋能。

未来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快乐学习的教育。信息化时代下,要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更要转变管理者的观念,进一步探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其次是在应用新技术上着力,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抓手挖掘教育方式变革的巨大潜能,推动教育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围绕核心素养,提升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