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形势,“五一”假期之后,北京市中小学暂缓返校,同学们再次开启居家线上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结合疫情中线上教学经验,各学校在线上教学方面有了哪些新变化?书记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哪些新思考?一起来关注教育新变革。
采访对象:北京学校党委书记 刘锦震
北京学校党委书记 刘锦震
记者:疫情期间,学校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多轮的线上教学实践,使学校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方式上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刘锦震: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开展线上教学,对于北京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早在本轮疫情发生之前,学校就多次组织全体教师熟悉线上教学软件,反复演练线上教学流程,为实现从在校教学向居家教学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基础。居家教学是线上教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但也为探索创新线上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新思路、新方向。北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居家教学初始阶段,教师自主选择熟练掌握的社会教学平台,逐渐沉淀为选择单一的适用性强、功能丰富、教学流畅的教学平台进行统一教学,并及时吸收该平台的优势,形成改造学校教学平台的新思路;二是因地制宜选取教学用具,从居家环境中撷取满足教学目的、方便学生观摩的物品开展教学,比如科学课利用废弃纸箱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纸的特性,方便学生就地取材、亲身体验;三是教学场景更丰富,居家教学不能仅仅在学生家中,比如体育课学生们可以到小区空场上进行,保证室外锻炼,在转换教学场景的同时引导学生全面放松身心、提升身体素质;四是家校协同育人氛围更浓厚,教师在线教学引导,家长从旁辅导督促,甚至体育舞蹈课上,家长与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动起来,既让家长更加认可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让家庭亲子关系得到升华;五是线上德育工作常态化,学校坚持每周一开展升国旗仪式、每周班队会德育教育,制定系统的德育目标、内容、形式,每周一个主题,统一制作视频、PPT等,引导全体学生认知生命、健康、责任等等重要理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六是进一步探索完善在线教学管理,通过校领导、教务部门、年级组长在线巡课,教研组在线教研,分析线上教学的难点,发掘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及时进行纠偏,确保了线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记者:“双减”要求之下,对学校新一轮线上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刘锦震:“双减”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校内减的是学生不适宜的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在疫情期间居家教学阶段,从客观上讲,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在校期间轻。新一轮线上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在线教学质量。一是不能过度依赖网络教学资源,更不能全程让学生们自主观看网络教学课程,而是要结合校情学情,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居家教学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去。二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视力健康,现阶段在线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电子屏幕,除了根据学生年龄适当压缩每门课程的在线教学时间外,学校增加了眼保健操的次数,鼓励体育教师让学生活动起来,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也督促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把眼睛从屏幕上移开,去看看窗边的绿色。三是布置一些实操性质的家居作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与父母长辈多互动,而减少考核性质的课本作业。
记者:两年多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哪些新发展?
刘锦震:北京学校还在建设初期,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目前正在按照智慧校园的标准规划设计。从现阶段看,学校在线教学系统、在线办公系统已基本建成,运转良好,近期会在网络教学资源的积淀、在线教学评价的实效上多下功夫。
记者:谈谈您对疫情现状下的教育信息化未来的思考与展望。您觉得未来的“云教育”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下,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
刘锦震: 要思考“云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需要思考教育的真义所在。教育上云,只是教育形式的变化,不能因为形式而妨害内容,否则就是舍本逐末。首先是要实现教学相长,实现互通互动互促。云教育的发展必然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要让学生不仅比线下学得更多,还要更好,要让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情都能了如指掌,对每个教学场景都能如意把控,对自身所有的知识短板都能及时补足。其次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从统一的教学场景演化为既有统一模块、又有个性体验的教学场域,是针对学生个体不足进行的有效教学,而不是无差别的统一宣讲。同时,要关注朋辈协同,云教育不能是一对一的教育,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概念,让学生们在团队中成长,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合群性,推动学生在群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因此,对于云教育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再加快。
展望未来的“云教育”,应该能够让师生随时随地全方位、全身心进入教学场域进行教学;应该有足够强大的人工智能补足教师身心、知识、时间上的不足,从而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应该能够组成足够和谐的教学团组,每个教学成员在这个团组中的角色定位是适当的、互补的,从而最好地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