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形势,“五一”假期之后,北京市中小学暂缓返校,同学们再次开启居家线上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结合疫情中线上教学经验,各学校在线上教学方面有了哪些新变化?书记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哪些新思考?一起来关注教育新变革。
采访对象: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 林乐光
北京市第九中学校长 林乐光
记者:疫情期间,学校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多轮的线上教学实践,使学校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方式上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林乐光:线上教学本质上还是课堂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仍然没有变化,关注学生、关注学情、课堂互动、课堂落实等理念同样重要。
当然,随着课堂形式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课堂样态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重视流程的着力点和指向性。课前,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课中,关注学生反馈情况,及时收集课堂效果信息;课后,尽量多提供线上辅导和答疑时间,力争落实到位。
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师生的多边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端。在教学管理上,教师渗透学法指导,关注学生学科精神和学业理想,注重心理健康指导。
课堂的样态和教学组织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例如,传统班级教学、不同的班级合作,以及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任务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随时切换。
记者:“双减”要求之下,对学校新一轮线上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林乐光:“双减”要求下,对线上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一是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业负担,在课程和课表安排上,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留出足够的休息、睡觉、答疑、锻炼时间,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统筹安排。二是关注课堂效率的提升,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方面更加优化、深入细致研究。三是结合社会大课堂,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记者:两年多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哪些新发展?
林乐光:学校持续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上发力。一是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培养教师梯队。二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研究,在课题、项目和实践中不断推进。三是关注技术变革,推进手持技术的应用。四是开展“双师课堂”实践和研究,开展了较多的课例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记者:谈谈您对疫情现状下的教育信息化未来的思考与展望。您觉得未来的“云教育”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时代下,怎样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
林乐光: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一直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未来的“云教育”,会朝着更便利、更友好、更人文的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学习,可以更具选择性更具自主权,打破学科壁垒、学段限制,会更具个性化。
信息化时代下,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开放、更灵活,学习资源的提供和获取要更便捷,学习成果的评估和评价要更科学,学习任务的选择和推送要更友好,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阶要更贴心。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