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新时代奋斗者 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

2018-05-01 14:16 jyb.cn

来源标题:新时代奋斗者 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

专家型的司炉工

朱慧花本报记者柯进

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冬季供暖每平方米天然气消耗量仅为5.77立方米,远低于北京市的平均能耗。这与该校能源与维修中心运行班班长秦红斌的贡献分不开。

2004年进入华北电力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工作以来,秦红斌由当初对能源与维修工作完全陌生的农民工,成长为精通业务的设备运行专家。这些年,他先后考取了司炉操作证、管道工中级职称、低压电工证等,而且,不管是设备的一个微小变化,还是电机发出的一丝异响,他都能用眼睛和耳朵准确找到“病因”。

他管理着学校锅炉、中央空调、学生洗浴中心、太阳能开水房的运行,每天早上7:30上班,晚上11:30下班。“14年来,他没请过假,在锅炉房度过了14个除夕夜!”秦红斌的坚守,华北电力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白海看在眼里。

白海讲述了几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还是燃煤供暖。秦红斌在一次锅炉维修中从梯子上摔下来,导致左臂骨折。时值冬季供暖关键时期,锅炉房人手紧张,秦红斌没有请假休息,第二天就吊着打石膏的左胳膊在锅炉房开铲车。现在,每逢阴雨天,他的左胳膊就会疼。妻子心疼地说:“他的胳膊比天气预报还准!”

司炉工的工作很枯燥,需要盯着控制系统、定期巡逻、打扫卫生、养护设备,但秦红斌却日复一日地和锅炉、空调为伴,用心琢磨怎样用最少的能耗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几年,雾霾频发,警示人们要节能减排,保卫绿水蓝天。“我们是一线工人,是离节能减排最近的人,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力量为节能减排作贡献。”秦红斌说。他主动请教专家、查阅相关专业书籍,结合自己10多年摸索的经验,创新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锅炉操作方案。据统计,该校单位面积的能耗实现了逐年下降:2016年较2015年能耗下降5个百分点,2017年较2016年能耗下降11个百分点。

校园节水也是秦红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年摸索,秦红斌研究出一套成熟的烟气冷凝水回收方案,回收后的冷凝水经过处理再用于锅炉补水,每年可节约自来水近2900吨。

该校能源维修中心主任罗保全说:“秦师傅对工作十分认真,就像自己家过日子一样,能耗稍微高点,他就着急,想方设法降低能耗。”

在华北电力大学,秦红斌成了同事们常常提起的“名人”。年轻同事孙津山说:“秦师傅用一颗匠心守护全校两万师生的冷暖,守护着整个校园的春夏秋冬。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平凡中坚守的保安爷爷

董金洋摄影报道

年过半百的王立奇,是江苏省盱眙县河桥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保安。质朴的笑容是他的名片,也许是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久了,人显得很年轻。

王立奇曾当过代课教师,微薄的工资很多都悄悄补贴给村里家庭贫困的孩子。在那个岗位上,他与孩子们相伴50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他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随着年龄渐长,王立奇转为河桥中心小学保安。他恪尽职守,指挥交通、安全巡视、检查各种体育器械和消防设施的安全隐患,与同事们一起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赢得师生和家长的认可。

王立奇从未忘记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们。山区留守儿童多,每周吃住在学校的学生不少,每天陪伴孩子们跑步、做游戏、写作业、练字,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寒来暑往30年,王立奇在平凡中坚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孩子们眼里,“王爷爷”始终是他们的守护者。

博士园的宿管嬢嬢

本报记者胡航宇通讯员郑劲松张洪菁

“五一”前夕,西南大学后勤集团办公室接到一个来自黑龙江的电话,来电者自称是以前住在学校博士园的毕业生,因为手机故障,通讯录里很多电话丢失了,打这通电话只是想要宿舍管理员何淑珍的联系方式。“毕业3年了,也没回来看过何阿姨,想趁着过节给她打个电话,挺想她的。”电话那头说。

每年的三八节、五一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何淑珍都会接到很多这样的电话。对此,她很开心也很骄傲——她用心陪伴过的学生没有忘记自己!这也是何淑珍数十年保持高昂工作热情的“秘方”。

何淑珍在西南大学学生宿舍服务中心工作13年,她凭着一股子“重庆嬢嬢”特有的泼辣和真诚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2014年,学校宿管中心把她调到楠园13舍给博士生们当管理员。很多老员工都觉得这个工作难度很大:“博士可不好管呐,人家是做大事的,还能要求人家按时归寝、晚归登记、不用违规电器?”

何淑珍不怕难。她先花了半个月时间记住了博士园里的每个学生,包括他们的专业、家庭情况等。每次宿舍里的人进出路过值班室,她都会笑着叫出对方的名字,交代一些近期需要注意的事项。她十分理解博士生学业的压力,在作息时间上给了他们较大自由,要晚归的学生只需要提前给她打个招呼,回来得再晚,只要小声在值班室窗外叫两声门,或者拨打值班室电话,她就会立刻起来开门,没有一句怨言。

何淑珍外号“何大胆”,她逮大蛇的事迹在博士园里一直流传。

博士园一面靠山,生态环境良好,夏天偶有蛇类会爬过“边界”进入博士园,这个时候,“何大胆”就会冲上去,准确地掐住蛇的七寸,然后用麻布口袋一套,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博士生们笑着说:“自从有了‘何大胆’,增加不少安全感!”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远离父母来求学,宿管阿姨细心照料我们的生活起居,真的令人感动,何阿姨就是我们身边的‘妈妈’!”一名毕业生在写给后勤集团的信中这样说。

何淑珍日常对博士生们的关心不胜枚举。有位博士生摔伤了脚行动不便,她连着给他煮了一个月饭菜,并按时送到寝室;有的博士生压力大,心情不好,她就陪他闲聊、散心、开导、鼓励,陪他熬过了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的时期……

“要给学生服好务,都是为了学生好。”这是何淑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学生们也念着她的好,常常会有已经毕业的学生从天南海北给她送来问候和小礼物,每当这时,她就很骄傲:“其实真没想过他们会记得我,都跟自己孩子一样,只要在我跟前的时候平平安安,毕业过后一切顺利,早点成家立业,我就开心了。”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说,宿管阿姨、门卫、保安、清洁工等服务人员,每天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教师还多,其言行也影响着学生。他们是最美的劳动者,也是不上讲坛的“教师”。

获终身成就奖的“菁菁堂主”

本报记者董少校

杨振宁、李政道、谭盾、尚长荣、李宗盛、李开复……诸多名家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作报告或演出。然而,让礼堂管理员陈乔奇(图左)和李长富(图右)印象更深刻的却是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这样的学生活动。因为,帮助学生实现舞台梦,在他们看来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落成于1994年的菁菁堂是一座设施完备的综合性礼堂,当初有1800多个座位,陈乔奇是来这里工作的第一批职工,次年李长富加入。他们都在这座礼堂工作了23年,直到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分别退休,如今又同时被返聘。

陈乔奇长期担任菁菁堂负责人,也管音响;李长富主要负责灯光。这对“搭档”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陈经理和李师傅,有时还被昵称为菁菁堂“堂主”。很长时间他们是菁菁堂仅有的两名正式工作人员,撑起礼堂的运转。只要有人在这里装台、排练或表演,他们就不能回家。

“那么多贵重的舞台设备,不能出一点儿差错。”陈乔奇说。对两人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陈乔奇拿出一叠工作记录,留下菁菁堂若干年的运行轨迹。2006年4月上旬,正值学校110周年校庆,前一周每天装台平均达15个小时,4月8日举办校庆大会及晚会,次日凌晨3时才结束;4月9日白天拆台,10日举办学生演出至晚上9时。两个人全程陪同参与。这一年,菁菁堂共举办演出37场、会议报告30场、电影6场、录像3场、装台排练119场、转播世界杯30场,单人加班累计达587个小时……而这,是两人工作的常态。

学生团队带着演出方案来到菁菁堂,陈乔奇和李长富会指出难以实现的地方,又会尽可能地帮他们营造演出效果。学生举办“天堂之夜”主题迎新晚会,他们帮着做出桥、树、塔,灯光打上去,呈现浪漫的梦幻效果。

面对一张2002年毕业生晚会照片,两位管理员仿佛回到了演出现场。陈乔奇回忆:“学生想要水池,我们就用台阶围起四周,再铺上防水布;灯箱是李长富安装的,校徽模型是我用泡沫板挖的。”

他们觉得,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舞台效果,是一件“蛮有劲儿”的事。

在学校第10届校园歌手大赛演出时,正在调音响、打灯光的陈乔奇和李长富突然被“抓”到舞台上,学生们给他们颁发了“艺术终身成就奖”的证书和奖杯,两位管理员成为全场的焦点,等待他们的是全场热烈的掌声。

李长富腼腆地说:“平时在空舞台上走多少次都不稀奇,那次面对2000名观众,还是头一回,心里很激动。”回想起这一幕,陈乔奇也感慨万分,“事先是完全没想到,体会到一种满足感。你真心帮人家,人家会记得你。”

4月9日是李长富的生日,陈乔奇张罗了一桌饭,纪念老搭档退休。他们对菁菁堂感情太深,想用退休返聘的机会再多干一些。陈乔奇说:“坚守是一种情怀,虽然我们已过服务期,但是不忘初心,永远停留在服务区。”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