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北京市编办官网发布公告,公布20家已被批准撤销的事业单位尚未办理注销登记。它们多数是有着“官方背景”的培训中心和招待所,包括中共北京市委领导干部培训中心、市民政局培训中心、市审计干部培训中心、市地税局干部培训中心等。(8月12日《北京青年报》)
根据市编办的官方公告,此次公布撤销的20家事业单位,皆属于已经核实、且经由举办单位或批准机关撤销的单位,但其都尚未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有道是: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在过去若干年,某些风景名胜之地,最扎堆、最抢眼的却是各路官办的“培训中心”“内部宾馆”“干部疗养院”。头戴“红帽子”,脚踩两只船,靠行政垄断和财政输血维持运营和发展,同时又在市场中享受种种便利和优惠,助推了不平等竞争,滋生了内部利益输送、权钱交易腐败,以及灯红酒绿、奢靡享受等“四风”病症。“培训中心”沦为腐败高发区,错不在培训中心本身,而在于培训中心背后错位的权力。
让权力的归于权力,使市场的归于市场——权力与市场的各就各位边界清晰,这才是现代政治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应有常态。撤掉那些“不务正业”的培训中心,核销众多扭曲了“事业”概念的事业单位编制,既是在消化隐形腐败的存量、扫清某些权力监督的死角、不给腐败分子搞变通搞特殊提供任何可乘之机,更是在宣示一种鲜明态度: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所有的腐败掩体、腐败工具和腐败土壤都正在或者即将被彻底铲除。
别了,某些官办“培训中心”。公共权力需要“瘦身”,将多余赘肉去掉方显身轻体健,把本来不该加载的其他额外功能真正清零,特权福利、特殊享受才能失去载体和通道,从党政机关工作清单中完全剔除。公共财政需要“提纯”,只有打造透明钱柜,拆掉官办“培训中心”之类的暗渠,让每一分钱都毫无损耗地快速流向民生田地,百姓福祉才能得到最大限度保障。公共编制需要“塑形”,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所有公益性事业单位及其每个人员编制都要姓“公”名“益”,与公益无关者必须予以切割,真正交给市场。只有取消了“培训中心”等似是而非、定位不清、易藏猫腻的“鸡肋型机构”,某些党政机关部门才能心无旁骛轻装前进。(张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