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千奇百怪点名神器走红,别再侮辱课堂了

2015-09-07 16: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教育综合报道 近日,网络上一组“成信老师用证件照点名”的图片走红网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也是醉了,这下找人冒充都不行了。”如今,高校老师点名方式可谓千奇百怪,高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如:“手机课堂”APP签到、蓝牙定位点名、二维码签到、指纹打卡点名等等。网友们调侃:高校就是任性,进入点名神器时代,人类已无法阻止老师点名了。

 盘点高校“点名神器”

湖南工业大学:微博签到

学生要把当天的课堂照片及本人照片,通过微博截图发送给老师。这么有时尚创意的人是湖南工业大学的钟云飞老师。学生纷纷惊呼“微博点到,流量碎了一地”。

四川大学:刷脸点名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魏骁勇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但学生却不敢缺勤。因为魏老师用自己发明的一套‘刷脸机’来查考勤。”有了这款刷脸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被红色方框圈住并配有编号,系统瞬间生成学生的个人信息,谁在上课,谁逃了课,一目了然。有才的老师啊,这人脸确实是没法复制,出勤率要高达100%了吧。 【详情】

学生拆招:“神器”用不久破解有奇招

“其实这些所谓的‘点名神器’也就是刚出现的时候有效。”一位在我市一所985高校任教的章老师告诉记者,对付指纹打卡,学生们早已找到“破解方法”:“网上有一种可复制指纹的胶水,复制一个让同学帮忙刷指纹就行了。”蓝牙点名也好对付,让室友把手机带去教室不就行了吗?”章老师摇摇头。

章老师告诉记者,查考勤最好的方式就是“点人头”,但如果逃课的学生们找到人来“代上课”,那么“点人头”的方法也就不管用了。“四川一名大学生为了逃课还发明了一款名为‘逃课助手’的App软件,通过软件可以找或雇其他学生来代上课。”对于学生为了逃课而产生的“智慧”章老师感慨万分。

 “点名神器”是对大学课堂的侮辱?

网友们调侃:高校就是任性,进入点名神器时代,人类已无法阻止老师点名了。

当媒体对“点名神器”这一现象津津乐道时,很多教师却对此非常反感,不少学生也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是对正常教学规律的误解,是对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侮辱,于提升大学的教风学风没有好处。

“点名”,本来只是一种无奈之举,暂时之策。如果夸大“点名”的功效,就意味着把课堂异化为点名与逃课的一种较量,演变为猫捉老鼠式的一种游戏。按此逻辑,学生所用心思考的,是如何顺利逃课而不被老师发现;老师所用心思考的,是如何用更高明的点名方式让学生无所遁形。照此推理,对学生来说,上不上课是无所谓的,只要期末有个好成绩;对于教师来说,课上得好坏也是无所谓的,只有该到的学生能够来到教室。

如果把“点名神器”作为一种笑料,自然无伤大雅,不用过于计较。但如果把“点名神器”当作真经拿来就念,就不免贻笑大方了。

如果坚决不用“点名神器”这种“昏招”,就连“点名”这一“笨招”也基本不用,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老师能认识自己的学生,与一些学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交谈、辅导,哪里还会有这么多的学生选择缺课?个别老师搞出所谓“点名神器”,在于他根本不了解学生,也不认识学生;学生对课程既无兴趣,对老师也无感情,逃课也就难免了。

“点名神器”能束缚学生的人,但收不住学生的心。如果学生来到课堂,或者打瞌睡,或者玩手机,那还不如不来。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的互动与交流,需要思维的碰撞与共鸣。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能调动起学生听课的热情,使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被激发起来。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把精力放在如何“忽悠”学生来到课堂,而会把精力用在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爱上课堂。

其实,一些“点名神器”的目的并不在点名,而是为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要注意的是,作为老师,搞点创意也无不可,但不能偏离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更不能偏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高校“点名神器”,还是收了神功吧

如今,为了防止大学生逃课,一些老师各出奇招:有拍照点名,课前拍一张、课后再拍一张,防止途中溜号;有蓝牙点名,开启蓝牙设备,直接定位每个学生;还有视频点名、指纹打卡……学生们美其名曰:“点名神器”。

“点名神器”究竟是高校的发明,还是教育的尴尬?是学生的叛逆,还是老师的无奈?

是严进宽出的高考制度催生了“点名神器”。在目前的体制下,学生只要迈进大学门,差不多就进了保险柜,糊弄糊弄60分,毕业证书便到手。于是乎,老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神游天外,看闲书,玩手机,听音乐……“人在曹营心在汉”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一些公共课,“老师‘满堂灌’、学生拷课件、考前画重点、考后全忘完”,只要考试能过关,又何必苦苦钻研?试想,如果采取世界上普遍实行的宽进严出,还会如此吗?

教学本身的问题,是“点名神器”的生存之魂。学生逃课,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折射出教师的授课质量问题。为什么同一所大学,有的课程门可罗雀,有的就场场爆满呢?如果课程足够有吸引力,学生怎么会跑呢?某些老师一个课件讲多年,既无理论深度,也无新鲜内容,学生听了味同嚼蜡,听了无用,不听也罢!作为老师,不研究怎么吸引学生,而是研究怎么“圈住”学生,真可谓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鸟笼里养不出雄鹰,动物园育不出猛虎,同理,“点名神器”固然可以把学生圈在教室里,怕也是难以培养出人才。

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涵养,理应以人为本,循循善诱。为了教育这个百年大计,“点名神器”,还是收了神功吧!(来源:人民网、光明网、网易、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