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一些职业院校在招生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2)

2015-09-17 16:58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育部:一些职业院校在招生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问:《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行动计划》本身不出台新政策,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国家已有的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规范、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地,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实际行动。《行动计划》主要体现了4个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查摆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6大行动,对症施治、标本兼治,提高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重在院校行动。明确《行动计划》的主体在职业院校,6大行动20项重点任务中的14项责任主体均是职业院校,通过实施这些重点任务,促进职业院校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三是强化活动设计。《行动计划》的设计,以活动促管理、以活动促落实,着力提高职业院校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部还将组织动员科研机构、相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形成《行动计划》的合力和氛围。

四是注重科研引领。在《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现代学校制度、章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监控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优化服务,我们将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大样本网络调查,形成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为学校诊断、改进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问:《行动计划》出台后,将如何贯彻落实?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行动计划》在文本设计上就注重了工作落实机制的建立,明确责任、细化要求。为实施好《行动计划》,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任务书。《行动计划》确定了3年行动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内容涵盖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的6大行动和4大保障措施,既有涉及重点领域和问题专项整治的阶段活动,也有对管理薄弱学校的跟踪指导,建立职业院校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国家有关管理制度的“落地”机制等持续工作,做到既讲近功、又求长效。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行动计划》确定了各项重点任务的责任主体,确保有效落实。教育部负责行动计划的总体设计、全面部署和监督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地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行动计划、检查指导有关重点工作;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职业院校负责具体落实。

三是拟定路线图。《行动计划》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细化工作安排,确保行动计划有序开展、有效落实,同时开展多层级、全方位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踪行动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建立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

四是划定时间表。《行动计划》附设了“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按“截止时间”和“持续实施”两种表述方式对各阶段重点任务分别明确了时间进度,规定了各项任务的完成时间,目的是督促各责任主体按照时间表进程行动,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掌握重点任务推进节奏,确保《行动计划》有序开展、有效完成。

问:《行动计划》在附件中设置《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主要参考点》的基本考虑是什么?

答:设置《主要参考点》不是为了督导和评估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也不是对学校管理再作新的规定或要求,其目的是帮助职业院校准确把握管理工作的内涵要求,为职业院校对管理工作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认真梳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近年来印发的有关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围绕办学理念、体制机制、章程制度、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科研管理等10个方面,列举了36个主要参考点。

问:请介绍一下“全国职业院校管理大数据”的建立与使用

答:建立“全国职业院校管理大数据”是《行动计划》的一个亮点,也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我们将组织专业力量,通过大样本网络调查等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将按照不同地域、院校层次以及不同管理主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为职业院校管理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提供参照,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