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最年轻华人教授尹希:神童这个词 对我是诬蔑(2)

2015-09-23 14:19 成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哈佛最年轻华人教授尹希:神童这个词 对我是诬蔑

他也丝毫不认为少年班是“拔苗助长”,“这些所谓的成长规律都是人胡乱定出来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中科大少年班给一群孩子更多的选择,这正是中国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减少天赋的埋没。

尹希说,自己的性格从小学阶段起改变了很多,既有内向和专注,也有叛逆和冒险。“我从来直截了当,也不屑于传统或礼节。”31岁当上哈佛正教授,感受如何?尹希说,过了30岁后,突然感觉自己很老,还没做出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他正打算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动力,“如果我现在就知道5年后会做什么,那接下来的5年会很无趣。生活的动力在于探索未知”。

晋升在预料之中,不在乎职位

问:恭喜你晋升成为哈佛大学教授,而且以31岁的年纪打破了华人纪录。这次晋升在你的预料中吗?

尹希:在预料之中。我不花时间想升职这类事。我不在乎我的职位是什么,重要的是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终身教授的好处是做研究的时候可以冒更大的风险,几年做不出成果也不会被解雇。

问: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而立之年就做到了大部分人可能需要更久才能取得的成就?

尹希:人做出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和年龄无关。

问:从八中的少儿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你打小就是别人眼里的“超常儿童”。你怎样看待这种“超前”?

尹希:我不觉得超常,也没有压力。

问:被媒体报道之后,很多人称你为“学神”,你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吗?

尹希:我并不比同龄人更努力。我只是做事情的时候比较专注,不容易受干扰,不浪费时间在没用的东西上。

问:从八中的少儿班到中科大少年班,一路成长中,你身边的同学大部分也是智力超常的孩子。你们在生活和相处中有区别于普通人的有趣地方吗?

尹希:我不喜欢“智力”这一词,也不知道它的定义。我身边的人,和我自己,都是普通人。

问:你的小学班主任透露,2001年考上哈佛大学后,你母亲告诉他,你的志向是拿诺贝尔奖。现在还是这么想吗?

尹希:我的母亲并不了解现在的我。我对拿奖没有兴趣,我做研究只是因为有趣,如果有一天觉得我做的东西没有意思了,我会改行做别的。

父母都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

问:有媒体曾介绍,你小学二年级就能看大学的微积分了。有网友好奇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尹希:我的确小学时看我父亲的大学课本,包括微积分和量子力学,当然,读的只是皮毛。我的父母是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小学时我父亲经常带我去他的实验室做我想做的化学试验。自上中学后我很少见我的父亲,因为我母亲一个人带我到北京上学,我父亲在河北工作。自那时起我没有一个紧密的家庭,也不想在家,只想一片自己的天空。

问:当初在报考美国的大学时,你同时被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大学录取,均提供全额奖学金。为何最终选择去了哈佛?

尹希:我没拿到普林斯顿和加州理工的offer(录取通知), 所以去了哈佛。

问:跳级、破格录取、天才班,也许你所受教育的环境和大部分的孩子不太一样,但是从中国到美国,你也体验了两国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谈谈对中美教育的见解吗?

尹希:美国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太多的天赋被埋没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