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搞课题研究需挤“水分”

2015-09-23 15:35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罗长久

目前,种种功利与非功利的原因,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空前增多。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与教育专家都倡导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课题研究,因为课题研究无疑可以促进教师总结或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课题研究成果也成为考查教师思考与写作能力的一种手段,很多地方甚至将课题研究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直接挂钩。

此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量与质的冲突就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研究选题不审慎。中小学教育科研,其实是“小题大做”的研究,研究者首先要发现问题并问对问题,要从下而上提出问题、立足实际确定课题。然而有的课题选题不审慎,未注重针对教育教学实际(特别是课堂教学现状)进行选题,研究的问题失之于宽泛或者空洞,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选题老套,开展跟风研究,导致研究步人后尘,研究难以出新。选题宏大,未立足教育教学实际进行选题,忽略了常规工作、教学困惑等方面问题,立题宏观、切口过宽,由于资源、能力所囿,研究难以为继,最终易导致出现“帽大头小”的问题。选题过小,所选题目内涵太窄,研究空间十分狭小,缺乏一定容量,研究价值有限。

研究内容不具体。课题研究方案中研究内容阐释一般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等四个方面的说明。然而有的研究方案对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寥寥数语,看不出明确的研究路径和方向。有的研究内容表述空泛笼统,空洞无物,大而无当,堆砌套话,缺乏新颖的思路,也没有对课题拟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细化、分解。有的研究方案只对研究内容进行一一罗列,对每条内容没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导致立项审定人员不明就里。

研究过程不深入。教育科研的价值不只在于成果,也在于研究的过程中成事、成人。然而部分课题研究速成化、伪研究现象十分突出,所谓的研究萎缩为“写材料”“编成果”。“写材料”不可否认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部分,但它远不是研究的全部,而只是研究中的一道工序。有的研究缺乏扎实的数据收集、调查论证、对比分析,研究过程中没有下深功、下真功,缺乏较真析理的态度,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浅尝辄止,仓促收兵。有的课题没有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成了纸上谈兵,没有理解到“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这个道理,没有注重实践验证分析,没有注重课堂教学跟踪,研究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无课例积累,无成效评估。

研究成果不充分。有的课题成果假大空,泛泛而谈,无策略构建、无课例印证,内容单薄、不成体系,所谓的成果无非就是无中生有和无话找话的虚构创编。有的课题缺乏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广阔背景,站位不高、零点起步,导致课题研究结论缺乏深度和高度。有的课题“有叙事无提炼”“有定性无定量”,所述事实材料缺乏理论观照,缺少规律性认识,观点贫乏、理性不足,“学理输入”不够。

材料撰写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主题不明、论证不力、表述不清。有的课题名称或内涵界定不准,提法不科学,缺乏推敲,晦涩难懂。有的课题的内容表述,文不对题或离题万里,看后不知所云,论述没有有力回应论题。有的课题对研究方案、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结构把握不准、理解不当,导致内容杂糅、逻辑混乱、前后倒置。有的结题材料东拉西扯,实质是对网上材料“改头换面”“掐头去尾”加工而成,让人看后一头雾水。有的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研究方案内容高度雷同,更有甚者“同题两报”。还有的课题在文本序号使用、装订等细节方面不够规范,无所用心,草率行事。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支撑,要引导教师把课题研究作为内在需求,培养自己的课题研究与写作能力,同时引导教师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融合,让研究回到实践,并进而改进实践。

(作者单位:四川省仪陇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