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所北京市属高校,所有新生入学后不论专业,不论男女,都必须亲手制作一把锤子。如今,做锤子已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的传统,甚至学生会的吉祥物都是“工大锤”。这既是这所工学见长学校的特色,也是学校于细微处文化传承的所在。
三层次培养统领成长路径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首都情怀,善于沟通、勇于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北工大的办学目标。
实际上,北工大的人才培养一直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早在1960年,北京高精尖工业建设宏图初展,然而工业人才捉襟见肘。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应运而生。工学实践育人、科技服务首都建设的办学传统从此发端。
“我们很多专业的开设、调整,都是为了给北京及周边地区培养最需要的人才”。教务处处长郭福举例说,去年新成立的微电子学院,就是为了弥补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域人才需求的缺口,而新开设的物联网专业,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等都是紧缺人才专业。
目前,北工大已经建立起“纵向多层级、横向多模式”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纵向上,北工大将学生的培养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以樊恭烋学院为代表的工程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二是培养专业领域的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7个专业实验班;三是有条件的专业进行大类招生、按类培养,拓宽专业基础。其中,樊恭烋学院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学院是2014年以老校长樊恭烋名字命名的荣誉学院。学院每年从理工科专业新生中选拔30名优秀学生进院。两年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校任意工科专业作为最终毕业专业。
北工大在横向培养模式上有一个“1/3理念”:即在校学生三分之一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要求,三分之一接受第二专业教育,三分之一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者接受国际化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校各专业均开设了辅修双学位,学生除主修的专业外,还可以辅修其他专业。
如今的北工大已经实现了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两大重要转变。2015年,学校在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131位,居全国高校第32名。
不断线实践教育锤炼创新人才
北工大追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知和学以致用。一入学就有的新生研讨课由各个专业的大牌教授和院士亲自上课,强调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意义,实现专业导航、经历认知、体会研究。同时,学校为本科生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参加竞赛、发表论文、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等获得学分,进行创新训练。2012年-2015年,北工大学生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技竞赛奖1248项,其中国际奖85项,国家级奖639项。
郭福说,北工大强调本科四年“实践环节不断线”。特别是80%以上的毕业设计选题都是来源于实际的真实课题和工业界原创的课题。因此,“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是用人单位对北工大学生的普遍反馈。
博士毕业于北工大,现今是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杨庆对实践培养也深有体会。他读博士时便在企业做了很久的科研,这个经历令他受益匪浅。如今,北工大已有160多家产学研基地,部分研究生除专业课外,长年待在企业实习,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更接地气儿。与此同时,在校研究生通过直接参与导师高水平和重点、重大科研课题,已日益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北工大7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地方高校第一。
高品质国际化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国际化是北工大人才培养的另一特色。2012年,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这所由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组建的国际化学院,使得北工大在融入国际高水平大学竞争和合作体系中占得先机。
DavidHallett,2000年到北工大任教,是学校最早的3名外教之一,曾获北京市“长城友谊奖”,目前在都柏林学院担任英语教师及部分行政职务。北工大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如今北工大国际化以及学生的自信程度都在大幅提升。“过去学生见外教非常羞涩,现在的学生见到我会热情的打招呼”。在北工大15年,David多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称号。去年生病卧床休养时,他收到了60多张学生寄来的祝福卡片,令身在异乡的他感动不已。
在都柏林学院,绝大多数的专业课老师都是外教。软件专业大三学生陈俊伊刚进入学院学习时还不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看一章20多页的英文书需要一礼拜,如今的她却已经能自如地与外教进行交流。陈俊伊觉得,都柏林学院培养方式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不同,学生遇到疑难的问题,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方向或者提供一些有效的网站,答案需要靠自己来寻找,这对她锻炼极大。
得益于开放办学战略的实施,北工大目前已与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机构正式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多维度课程改革夯实质量根基
推进课程改革是北工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从管理部门到学院再到普通教师,北工大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征途上不断探索,让学校人才培养环节精细化。
数理学院范周田是主讲高数的教授。50多岁的他发现课堂上有着不少“低头族”。老教授也在努力改变,希望将学生重新吸引回教室中。范周田认为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基石,很早就启动对高数教材的改革。在他正在研发的微积分教材中,大量使用了二维码,讲授到某一部分时,学生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甚至是作业。在范周田的课上,一些数学问题用网络语言讲述,将百年不变的数学理论课上出了“互联网+”的味道。
年届六十的李晓阳教授是力学领域的权威。本学期起,他开始给樊恭烋学院二年级学生上课。教学30年的他又认认真真地备了一暑假课,写了上万字的课程培养计划。李晓阳开创了课堂研讨式教学,每堂课上他都会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由学生去从海量知识点里提取有效信息,并在课堂上主讲、展示。“什么是力”或者甩出一张晾衣架图片等,看似天马行空,却又紧扣力学。李晓阳认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并加以甄别。
张晔在樊恭烋学院进入大二的学习。一年多的学习,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对于樊恭烋学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普通同学不同的是,他们从大一就开始进入实验室与老师一同学习。同是大二的高锴庚说,学院的培养方式不再是老师主讲,常常是抛出问题,同学们先开始自主学习和研究。因此,除了老师布置的项目外,同学间也会组成小组,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大一时,张晔和高锴庚、李岩等人便开发出仿生六足机器人。在学校每年近30%的深造比例氛围下,三人也早早定下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目标。
从去年开始,北工大尝试将学分从190分缩减到160个。这也意味着学习不再是听课考试那么简单,学生们的课业量提升,平时考试增多,大作业及参与的项目也不断增加,通过过程性评价加大考核力度。“十三五”期间,北工大还计划试点推行弹性学分制。必修课和选修课都不再由学校统一分配老师,而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无疑将给老师带来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