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最励志奶奶”在网上火了:杭州百岁老人赵顺金10天时间学会100多个汉字,顺利通过扫盲考试拿到脱盲证书。这一励志故事让扫盲工作重回大众视野,面对千万级的文盲“存量”及其主体银发老人,如何把扫盲工作进行到底?
老龄文盲成“硬骨头”
中国扫盲事业可谓成绩显著。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文盲率为4.08%,相比十年前减少了2.64%,对比新中国成立时80%的数字,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成绩之下,文盲话题渐行渐远,“扫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外延被无限放大,却丢掉了最原始的含义。2009年,全国扫盲“指挥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扫盲教育处”在建制上取消,多地早已解散扫盲工作组,并将相关工作分散到教育、民政等部门。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已不知扫盲为何物,安徽某地社区干部曾反问:“现在还有文盲吗?”
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全国仍有5400万文盲。记者查阅历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发现,2010年到2014年,全国共扫除文盲325.36万人。仅按照这些数据估算,目前我国文盲数量仍达5000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来,全国扫除文盲数量逐年降低。专家认为,之所以扫盲速度放缓,是因为2011年以后,中国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剩下的基本都是老龄群体这一“硬骨头”。
老少边穷地区依旧是文盲高发地。数据显示,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在贵州的文盲人口中,妇女的比重比较大,占文盲人口总数的70%,且年龄偏大,集中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教育厅基教处调研员雷忠勇介绍。
在发达省份,老年文盲并不鲜见。据浙江省公布的最新数据,该省文盲率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文盲总人数就达1300人,当地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参加扫盲班学习的一般都是70岁到80岁的老年人,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