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应杜绝“排排队,分果果”

2015-12-03 09:09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人才培养应杜绝“排排队,分果果”(深聚焦·破解“高精尖缺”培养难题(4))

日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10项重点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位于重点任务前列。

方案的提出,能否真正破解“钱学森之问”,能否让更多一流人才冒出来?在前几期连续关注“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难的现状及原因后,本期力求探讨解决之道。

——编者

●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周期的,换句话说,人才培养时不我待。等到发现人才匮乏时再培养,就已经晚了一步。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必须。“排排队、分果果”看似公平,却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拉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目前,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意或不敢投入,对今后几十年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还缺乏清晰认知。

何为一流大学?一流人才是最重要指征。

可遗憾的是,尽管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我国高校已经围绕一流人才的培养做了诸多探索,结果却仍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人民群众的期待有不小的差距。

比如,早在十几年前就参照国际一流高校经验,开展了通识教育的探索,但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知识面的广度与宽度仍有待提高;力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几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缺乏创新意识,尤其缺乏对基础学科重大前沿课题的探索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国际视野不足、对国际规则了解不够,不够“接地气”、缺乏对行业领域的深入了解,也都成为困扰当前高校一流人才培养效果与质量的现实难题。

究竟是什么限制了一流人才的成长?探究个中原因,缺乏一流的顶层设计、未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缺乏一流的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方案均为深层次的症结所在。

一流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顶层设计

“目前,国际诉讼与仲裁越来越多,而培养胜任国际诉讼的专业高端人才,一定需要一个完善的人才战略与顶层设计。”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的话中不无忧虑。

从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立本科国际班,强化国际化教学,此后,在2012年,又率先开设国际仲裁与国际知识产权硕士项目,邀请美国处理反垄断与知识产权安全的首席法官、国际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以及外交部、商务部的相关负责人来校进行全英文授课,同时,定期输送学生到国外接受国际仲裁项目的实战训练。尽管对比国内其他高校,清华大学法学院已经在国际诉讼高端法律人才培养方面想在前、做在先,但这两个人才培养项目设立过程中的诸多艰难,还是多少令王振民感到忧虑与无奈。从方向提出到反复论证,再到付诸实践,整整历经几年时间。而到目前为止,送学生到国际最高相关机构学习与实习,联系相关机构,筹措经费,都还更多依赖学院层面的努力,国家以及学校能提供的资源与渠道仍十分有限。

“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周期的,换句话说,人才培养时不我待,等到发现人才匮乏时再培养,就已经晚了一步。尤其是一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专业人才,一定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提前部署,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采访中,王振民谈到。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