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近日,一项针对某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路径的专项调研结果表明,当地教师不知研、不会研、不重研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教学研究,教师们所谈的几乎全部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考试命题等;谈到做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小课题”研究和写论文时,往往一脸茫然。有教师坦言,研究是要时间的,自己天天上课、批作业、搞辅导还来不及呢。还有教师认为,做研究写论文这些事不是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而是教研员的事情。
■网友评说
教而不研则死
造成教师只教不研的原因很多。就教师本身而言,多数教师认为教研只是专家或者教研人员的事,高不可攀,与己无关。于是天天走进课堂,却没有对教学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去思考和解决。
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只教不研的结果,就是成为了教死书的教书匠。
■各方声音
教师理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
汪文华(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教师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只知“教”而不知“研”的话,教育教学能力是无法提升和发展的;名师成长经验也说明,会“研”才能会“教”,“研”得好才能“教”得好。
张新启(河北省承德工业学校副校长):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对学问的兴趣,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克服对教学的倦怠感,并且通过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和水平。凡有建树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的人,一个不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不可能真正地为社会服务,不可能成为名师。
任金壁(新疆实验中学 特级教师):当教师的,主要就是两件事:一是教学,二是教研。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教不研,就会显得贫——贫乏的“贫”;假如只研不教,又会显得空——空洞的“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陈树元(河北省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特级教师):教学与教研要选点突破:教材解读的切入点,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激发学生成长的着火点。
闵文(四川省资阳市伍隍中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应用研究,应吸收更多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理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可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可以提炼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特长;可以验证教育假说,丰富教育理论。有许多“科研兴校”的成功范例,如上海市浦西中学,他们组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同步发展的良好效果。这充分说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有效载体。
谢绪友(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有理论支撑,要有方法指导,获得理论、方法的重要途经就是学习。学习是教师智慧生成方式,是教师研究的力量之源。
教师的研究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教师如果缺乏问题意识,研究就无从谈起。问题从哪里来?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不满足现状,来自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问,来自对教育流行问题的深刻透视。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会反思,引导教师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系统地审视,从中发现问题。
创新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灵魂。要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师研究的全程,在研究问题上引导教师创新。
■相关链接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宏观和微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