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山喷发”搬进课堂
科学课怎么上才有趣?怎么让学生爱上科学课?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科学老师李实有自己的妙招。
3月5日,中关村一小科学老师李实的专业教室里,到处散发着番茄酱的香气。原来,李老师正组织学生用番茄酱代替岩浆、用土豆泥代替地壳,模拟火山喷发的场景呢。
现代教育报记者看到,学生被分成6个合作小组,分别利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瓶、土豆泥和番茄酱,完成模拟实验。“把土豆泥压扁盖在番茄酱上,就可以加热了。”只见同学们动作麻利地安装好仪器,开始观察实验现象。
“番茄酱开始冒泡了。”几分钟后,实验现象开始显现。“番茄酱膨胀,并上下震动。”“烧杯底部的气泡越来越多,震动越来越明显。”“盖在上面的土豆泥向上拱起来了。”孩子们纷纷记录着自己的发现。
为什么会选择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实验?其实,在本节课的开始,李实老师就给学生做了铺垫——研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因为地壳的挤压导致火山喷发。”“是地幔里的岩浆堆积太多,所以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是岩浆内部压力很大,所以喷涌而出。”一个女同学抢答。“为什么内部压力会增大?”老师继续引导。“因为温度高。”孩子们迅速回答……
地球的结构、火山喷发等知识是小学科学最难讲的部分,很多老师的做法是看视频和文字资料。但是,李实老师却大胆地把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搬进了实验室,她的教学再次告诉我们,老师必须捕捉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乌鸦喝水”是个数学故事
伴随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出炉”,很多老师的课堂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辉把科学实验搬进数学课堂,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同学们,看着这张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徐辉老师指着电子屏幕上的图片问道。“乌鸦喝水。”“谁能讲讲这个故事?”在徐老师的邀请下,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
“很好。请问同学们,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因为放了石头啊!”“为什么放了石头乌鸦就能喝到水?”老师的问题让学生一愣,接着有人说道:“因为放入石头,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说得很好,那么石头为什么能使水面升高?”“因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按照你的说法,《乌鸦喝水》这个故事里面还藏着这么个数学秘密。”徐老师的数学课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一概念,徐辉老师准备了两个烧杯和苹果、梨、橡皮等物品,并请同学们想一想,用这些实验器材怎么证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这个年纪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把小实验搬进数学课,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比空洞地记忆效果好得多。”徐辉老师认为,要让孩子喜欢数学,就必须让数学课变得亲近、有趣,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有用,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