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神曲 玩口算 复习课有了新“玩”法
在北京市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谢立新老师的《口算练习》课上,六年级的学生们正跟着老师唱《五环神曲》,编口算试题,找破解规律……玩得不亦乐乎。
“啊啊啊啊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一上课,谢立新就带着学生唱起了《五环神曲》。熟悉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
“唱歌不是目的。同学们想一想,《五环神曲》迅速走红的原因是什么?”在谢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发现,这首歌就是在人们熟悉的歌曲上进行了简单的加工。
“运算+乐曲,这就是创新。”谢立新告诉学生,创新一点也不难,只要在熟悉的事物上稍加改变即可。于是,他和学生一起从“口算”入手,尝试创新。
5分钟之后,谢老师请几位“完成创作”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析创新思路。在他们的启发下,其他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谢老师宣布“第二轮创新开始”。这下,孩子们脑洞大开,叠加法、变数法、变式法轮番上阵,创新效率大大提高。
传统的复习课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没兴趣,老师费力不讨好。
“复习课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谢立新说,《口算练习》一课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上,静心思考,大胆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知识可迁移能力。“整节课虽然学生做的题并不多,但那些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学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其他学生也受到了启发,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到。”
从课堂生成出发设计教学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高传利老师正在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专题教学实验。
“开头部分用大量篇幅写女人编席的用意是什么”“‘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句有何含义”……在《从环境描写看小说的诗化美》一课中,高传利老师从学生的提问中,梳理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探讨。
“我认为,作者描写天空、水面、荷花等景物,在营造出诗情画意的美感的同时,也衬托出人物的心情。”“‘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句话的用意是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分享自己的观点。
“课下预习时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说明他们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感兴趣。”高传利老师说,这节课就是以学生的问题生成为出发点设计课堂教学的。
记者看到,整节课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高传利老师仅在几处关键点,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细品读。
与老师简洁的教学行为相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争先恐后地分享自己的观点。“高中的课,教学环节要少一些,每个环节要深入下去。”高传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是基于学生的问题而发生的,老师的思考无法代替学生的。“如果只有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永远也感受不到文章的优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