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更看重“软环境”
天津市欧美同学会、天津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刘胜维说,今年参加“海创周”的海归,既有上世纪90年代出国、已在国外有所成就的“老海归”,又有刚刚学成归来的“小海归”;其中不乏高校顶尖的科学家和国际著名的学科带头人。
如何让这些海归能“留得住”?
刘胜维认为,现在海归更看重“软环境”。几年前,政策支持大多是一些房租减免、税收优惠或是资金支持,“海归创业大多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产业,不是一两个学科带头人回来就能干的,整个商业和科研环境才是决定海归落户的关键。”刘胜维说,现在整个产业上下游的生态链正在打通。不仅如此,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还有一系列配套的人才落户政策。以天津市高新区为例,已有100多人在申领“人才绿卡”。他说,“政策越来越务实,让创业环境越来越好。”
“今年‘海创周’有80多个项目实现对接,20多个项目参加路演。”王健说,‘海创周’活动自2001年以来已开展了15年,共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海外学人代表赴28个省(区、市)的60多个园区开展产品发布、项目洽谈和交流。
王健说,要帮助大批海外学人深刻了解祖国各地的“软环境”,认识和发现各地的投资价值与创业机遇,“更重要的是,要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政策的复合优势发挥集聚、叠加效应,让这里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