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中学高一1班刘新雨:《不一样的屈原与不一样的我》

2015-12-17 14:56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提起屈原,想必每个人的心中都认为“爱国诗人”是他的代名词。然而现实生活中他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想要读懂他的文章尤为不易。在他那深情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也更难以体会。就是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我真正地开始读懂他的文章,也不过这一个月的时间。

依稀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妈妈总是要亲手包上几个大大的粽子,我疑惑,我不解,为什么端午节就要吃粽子呢?妈妈告诉我,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正自从那时,屈原便正式进入了我的脑海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认为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国诗人。直到如今,我渐渐地读懂了他——读懂了《惜诵》中所说“君可思而不可恃”那一世英名背后的委屈孤独;读懂了《离骚》中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凛然不屈的性格以及坚定的信念;读懂了《九章 涉江》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和《楚辞》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远志向。他在我的心中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爱国诗人。在这段沉浸在阅读的时间里,我与他的距离也在渐渐地靠近。

也许正是由于屈原骨子里的倔强以及他的纯洁无暇,鲍鹏山先生认为他是一个“走投无路的诗人”。我起初认为是屈原对于君主的忠诚却换来的是君主对他的不信任,迫使他成为一个走投无路的诗人,最终选择投河自尽。然而在后文中,鲍鹏山先生再次评价屈原“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对方知道他的仇恨与报复心切。邪恶无法容忍他的存在,因为他把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邪恶即使仅仅为了自己的活,也要让他死。”我彻底明白了,屈原的死,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意义上的死,他用死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心。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他本可选择不死,但他却毅然决然希望用自己的死使他人觉悟。他坚决不放弃挽救国家的最后一丝希望,走投无路的他甚至为此赌上了自己的生命。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勇士!

正是因此,也许用“面向风雨的歌者”来形容屈原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持续的暴风雨,尽管邪恶的力量迫使他无法放开喉咙歌唱,他依旧没有就此屈服,取而代之的却是选择迎难而上,为家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在风雨中,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自己内心的志向。尽管他在歌唱时没有同伴、没有听众、没有喝彩,有的仅仅是反对的声音,而且渐渐地他的歌声被强大的邪恶的力量所埋没,但他依旧不肯停止歌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这一切都注定着他会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无怨无悔。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唤醒沉睡中的君主,乃至沉睡中的所有人。

也许在彼时,屈原的“歌声”无法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在数千年以后的今天,重新回忆屈原以及他的“歌声”,却是那么美妙,那么打动人心,不信,你听……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