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中学高一2班王淼:《一蓑烟雨任平生——走近苏轼》

2015-12-22 13:41 千龙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苏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从儿时读过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再到少时读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般精雕细琢富于文辞藻饰的诗句,让人不由地将才子、文人墨客与苏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真正走进苏轼后,才恍然发现,苏轼不单单是位诗人与才子,他的诗词书画下蕴藏着一个不凡的豁达胸襟与坚忍不拔的灵魂。

印象中,苏轼仅是个才华横溢,游山玩水之人,毕竟我所接触到的他的诗作中多以描写各地的景致与山水风情,我便兀自地认为他是个只寄情于山水间不务政事的公子,如今看来,真愧我孤陋寡闻,苏轼的人生与我所想的大相径庭。

苏轼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折绵绵,生动的演绎了一场浮华落尽的戏。以苏轼的才气他完全可以安分地在朝廷不言不语做个文臣,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真正地考虑过百姓的苦难,他敢于直述自己的肺腑之言,这难道不是一位亲民的好官吗?可是身在封建王朝又身在政治权利的中心,一言一行都变得尤为关键啊而慎重。因为这是一个身受束缚的年代,在这里,观点不同,政道不同,命运可能截然不同,仕途也就可能随即夭折。反观苏轼一生中的屡次贬谪,有多少次是因主张之异、党派之争,才陷入了政治漩涡,政客的荒凉也不过如此吧。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一遍苏轼,他不再只是个游历山水的诗人,而是一位从天际陨落下坠入凡间荒芜之地依旧处变不惊的令人敬佩之人。在他身上有着超过常人的一颗豁达宽广的心,在读苏轼的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感受到了一种壮志豪情,一种豁达胸襟,在这豪放与豁达下隐藏着淡淡的惆怅,在经历了人生屡次的滑铁卢后,人难免都会有惆怅,然而在惆怅中仍能有如此的气魄显得越发难能可贵。我想这样的豁达也是他向命运发起的不屈的反抗,即便仕途多么坎坷,但是却不轻易就此颓废,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留下家喻户晓的佳作,在文学上有所作为。

在流放贬谪中,苏轼可能也已看透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态炎凉,以至他在诗中讽道:但愿吾儿鲁且愚,无灾无难到公卿。也正因苏轼的不趋炎附势,使他没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但也正因这可贵的品质,使他能力所能及地为民做实事,修筑堤坝,兴建学堂,在贬谪之余,依旧能治理好地方,这才是一个真正豁达的人,一个真正清廉的人,真正拥有着坚忍不拔的灵魂的人!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