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比起掌握技术或拥有发明专利的理工科学生,文科生在创新创业中缺乏优势,甚至有人断言“文科生根本不适合创业”。一项调查似乎也为此增添了“佐证”——54%的网友认为,文科生的创业难度相比理科生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这样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是如何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进了人民大学。
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文科生照样能创好业
立雕塑、做假山、造喷泉,教室里、走廊上贴几条格言,千篇一律——这是国内很多中小学校园最常见的景观设计。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最需要文化气息,我要设计出让人感到美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方案。”人大国学院学生卢琪告诉记者。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老百姓的重视,喜爱传统文化的卢琪决定,设计一套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受年轻时尚人群喜爱的“龙九子”形象。查了无数资料,画了一沓又一沓草图,最终一个个生动可爱的“龙九子”动漫形象跃然纸上。
凭此项目,卢琪夺得2012年人民大学“创业之星”大赛的最高奖,并获得数万元创业奖金。经学校的引导和扶持,这一创业项目“落”到了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上。经过几年发展,卢琪的公司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上的知名度大增,年营业额超千万元。
在人民大学,像卢琪这样立足所学专业开展创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商学院学生谭中意的“中意斯”品牌服装,主打学生“面试装”,把店铺开到了北京多所高校,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差价,价格便宜,质量不错,一经推出就深受毕业生欢迎;休学创业的学生郑庆岩,从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米”的难题入手,开创了校园社区项目“帮范儿”。
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说:“创业是基于创新精神的创意勃发,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激发创意,这正是人大特色。”
“创新创意要在市场上站住脚,赢得顾客,离不开开发、组织、营销、品牌建设等各个方面。人大金融、经济、管理、艺术学、法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创业实践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空间。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更加适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业教育。”洪大用说。
教育、训练、实践“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