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初二现象”,学校如何作为
首先,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青春期学生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且明显,也非常容易出现叛逆、疑惑、躁动还有焦虑心理,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每一位学生的青春期性格形成却都有各自不同的成因。所以学校首先应该从本校留守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校行政人员、到班主任、到所有任课教师、生活辅助人员等全体动员,深入了解每位寄宿留守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然后才能有所针对的制定相应的对策。
其次,以情感人,关注每一位留守学生,这是消除“初二现象”的根本。每一位青春期的留守学生情感极其脆弱、敏感,这时就特别需要老师的关注来加强存在感。因此,学校应当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对他们的个体关注,时时刻刻表现出对他们的关爱,只有如此,才能使他们的心逐渐“融化”,融入班集体,融入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
再次,重视心理辅导,学习要求次之。对大部分的青春期留守学生,不能一味地以比较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当特别重视他们的心理辅导,发现肯定他们的特长亮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方式上要提倡宽严相济、松紧适度,切忌正话反说、讽刺挖苦、触其逆鳞……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引导他们区分是非对错、明辨善恶正邪,从精神、行动上逐渐养成能控制自己的良好习惯。
还有,要创造条件,加强家校沟通。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想方设法创造学生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育他们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无奈,理解父母,宽容父母,让学生、家庭、老师、学校通过情感交流真正升华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
当然,要真正消除“初二现象”,学校还得从管理、生活、辅导等各方面多管齐下,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绝不是几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调研、方案、办法,几句口头上的关爱、努力就能做到的,这需要老师们付出绝大的耐心、高度的细心、涓涓的爱心、无尽的恒心才能终有所成,这是对学校、对老师们的极大考验。
孩子遭遇“初二”现象 家长如何引导
做一个有品位的家长。视人视其友,要求孩子尽量与品行和学习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交朋友,多向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
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要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给家长。
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
做一个懂一点辩证法的家长。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搞好学习的第一因素是自己。
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多与孩子接触、沟通。
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不求同一。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不等于综合素质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别在意现在在哪个班,要追求下一次能进什么班。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点一点的提高。
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而且还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竞赛,明白“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学会找机会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有关学校的事,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有关孩子品行表现和学习表现的事。
人一生可以不做坏事,但绝不可能不做错事。初二则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发展顺利,固然幸运;产生了一点麻烦,一些困惑,也不必紧张。我们应该认识到,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备代价。一个学生不让在校园里犯错,就会留到社会中去犯错,这更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希望我们的家长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有这个信心和耐力,有这个认识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能力。学校和家庭一起研究,共同努力,让这个“事故多发的阶段”平稳度过,让所有初二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都能逐步优秀。(据光明日报、荆楚网 、lhwyhy的博客、三湘都市报)